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介紹

發布時間:2020-04-2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介紹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介紹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介紹 正文

本科專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安全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學科概況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在廣東省最早(1983年)招收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F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一級學科碩士點、環境工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點;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安全工程四個本科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環境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及廣東省名牌專業,2018年入選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專業實驗室面積超6000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000多萬元。
學科現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健康與污染控制研究院、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三個教學科研單位。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規范化校外實習基地20個;廣東省環境催化與健康風險控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重點實驗室、廣州市環境催化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固體廢物資源化與無害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光催化技術集成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工業污染場地修復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凝練了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污染物環境行為與健康效應、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三大學科方向,圍繞水資源與水環境,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環境健康,環境安全組建了六大優勢科研團隊。重點針對國家和廣東省的重大環保需求開展應用基礎及產業化研究,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應用的完整創新平臺體系,著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學科發展歷程
1983年環境工程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
1995年環境工程被評為校級重點學科
1996年獲環境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1年環境科學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
2001年獲環境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3年環境工程被評為廣東省省級扶持學科
2003年獲環境科學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5年獲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5年生物工程(環境生物技術)專業招收本科生
2006年環境工程被評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扶持學科
2006年環境工程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
2006年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重點實驗室獲教育廳批準
2010年省級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教育廳批準
2010年環境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第六批)
2012年環境科學與工程被評為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
2012年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教育部批準
2012年環境化工二級學科博士點
2012年安全工程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
2013年環境工程、環境科學進入一本招生
2014年學院整體進入一本招生
2014年環境科學珠江學者崗位設置
2015年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行列
2015年教育部高層次人才講座教授(蔡宗葦)
2016年引進中國科學院安太成杰青團隊
2016年廣東工業大學環境健康與污染控制研究院成立
2016年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招生
2016年環境工程珠江學者崗位設置
2016年廣州市環境催化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2016年廣東省固體廢物資源化與無害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廣東省光催化技術集成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廣東省工業污染場地修復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本土創新科研團隊(安太成)
2018年教育部高層次人才特聘教授(安太成)
2018年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2018年引進中國工程院楊志峰院士團隊
2018年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成立
2018年廣東省環境催化與健康風險控制重點實驗室
2018年入選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
2019年7月環境科學/生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三、師資力量
學科現有教職工近100人,其中專任教師8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2人,教授34人、副教授30人,博導20人、碩導6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國家杰青5位,國家優青2位等國家級人才25人次;南粵百杰、珠江特聘/青年、創新團隊帶頭人、省級領軍人才、省杰青等省級人才21人次。兼職教授5位(海外院士1位、教育部高層次人才講座教授1位、海外優秀人才1位、珠江學者講座教授2位),客座教授2位。
四、學科方向及科研團隊
1、學科方向一: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楊志峰院士等18人)
該方向設環境生態規劃、流域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團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修復團隊兩個團隊。
1)環境生態規劃、流域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團隊
以“水”為核心,以流域、濕地、濱海、城市等為對象,以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為目標,從系統層面解決環境生態問題。重點圍繞濕地生態系統構建及調控、黑臭水體污染整治及生態修復、城市生態規劃與安全調控等開展創新研究,為政府宏觀管理及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決策依據和工程技術。
團隊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青3人次,優青2人次,國家青年高層次人才3人次。曾主持完成第二次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遼河流域綜合規劃、松花江流域綜合規劃、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水資源保障規劃、黃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白洋淀、黃河三角洲、官廳水庫等區域保護與修復、廣州、廈門、北京等城市環境生態規劃;珠江流域水資源多目標調度技術與應用、變化環境下西南河流源區來水-供水-發電-環境互饋博弈協同調控、變化環境下基于水聯網和用水總量控制的水資源配置報童模式和方法;珠江三角洲區域水文要素變異及其水資源響應量化研究、快速發展區域自適應水資源分配與動態水權管理模式研究、珠江三角洲河口區海平面上升咸潮上溯的水資源響應與調控、華南地區劇烈人類活動下枯水徑流特征時空變異性研究。
團隊成員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一)、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二)、10多項?。ú浚┘壱坏泉?。
2)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修復團隊
該團隊依托廣東省工業污染場地修復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針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及關鍵問題,開展原創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揭示污染物在土壤與地下水環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學行為及效應,構建健康風險評估與區域預警管控技術體系,研發土壤和地下水風險管控與環境修復技術與裝備,為土壤和地下水區域規劃和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團隊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近5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科技部科研院所研究開發專項、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等20余項,發表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6件,獲省級科學技術獎2項,廳級科學技術獎3項。
2、學科方向二:污染物環境行為與健康風險削減(安太成教授等20人)
該方向以“環境中污染物特別是大氣污染物”為研究對象,針對典型行業排放污染物的形成、轉化、控制、風險消減等重要科學問題和技術需求,采用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手段,重點開展污染物的形成與轉化機制、污染物的控制機理和技術、污染物的人體暴露與代謝機制及其健康效應、污染物的健康風險消減等基礎和應用研究,相關研究可以促進環境與健康學科的發展,同時也為政府控制污染物提供關鍵理論和技術支持。
團隊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大型儀器主管1人、專職管理人員3人。其中海外院士1位、國家杰青/科技部領軍人才/南粵百杰/省創新團隊帶頭人1位、省領軍人才2位、珠江特聘/講座/青年4位、省青年拔尖人才2位、市珠江新星2位。
近5年承擔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本土創新科研團隊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團隊項目等30余項,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SCI收錄論文260余篇,授權專利45件,專利轉讓企業實施6項,轉讓總額260萬元。研究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主要研究方向:(1)污染物形成機制研究;(2)污染物遷移轉化機制研究;(3)污染物控制機理與技術研究;(4)污染物區域健康效應及其風險消減研究。
3、學科方向三: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寧尋安教授等42人)
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方向設固體廢物處理與污染控制、水污染機制與控制、環境安全工程三個團隊。
該方向以“典型工業點源污染控制”為核心,重點圍繞制約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工業廢水、有機廢氣、危險廢物、土壤污染、環境安全等,研發具有顯著效果的創新實用技術,為工業污染控制及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固體廢物處理與污染控制團隊(寧尋安教授等18人)
針對典型工業固體廢物(含污泥)的減毒減量、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采用高級氧化、電化學、生物技術、電容去離子、環境催化等技術,開展應用基礎及產業化應用研究。探究典型污染物的降解過程、遷移轉化途徑和控制機理。
團隊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講師8人。最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基金重大培育項目、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廣東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高層次人才計劃等縱向項目50多項;污染治理及環境規劃類橫向課題100多項。最近5年發表核心以上論文200余篇,其中SCI 1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5部,授權發明專利25件。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主要研究方向:(1)污染物在固/液或固/液/氣微界面的傳質過程、降解/去除途徑及削減機理;(2)污泥深度脫水和減量減毒機理;(3)電子垃圾(卡板)資源化利用;(4)低階尾礦的無害化和資源化;(5)礦山、印染等工業廢水深度處理及其回用;(6)復合型環境功能材料的研制與應用。
2)水污染機制與控制團隊(劉國光、湯兵教授等17人)
該團隊針對廢水及自然水體中重金屬和難降解毒害性有機物的分離及分解去除機制展開研究,重點圍繞過程內部的微觀機制和催化降解去除進行機理探討,描述其過程的物質、能量的傳遞規律,提出過程強化及調控策略,并進行技術研發及工程應用。在水源水質保護、飲用水污染應急處理處置、純水和超純水制備工藝和設備的研發、先進污水處理技術與裝備、河涌污染整治理論與實踐等方面開展了長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
團隊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近5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廣州市科技攻關項目等30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150多篇(2區以上7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7件。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項,廳級科技進步獎2項。
主要研究方向:(1)典型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及過程機制;(2)典型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及毒理學;(3)痕量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質譜分析技術;(4)基于質譜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代謝組學分析;5多功能多生境生物反應器的強化機制及運行效能;(6)高效吸附-催化材料的研制與應用;(7)超穩金屬絡合物的催化分解機制與過程強化;(8)水質凈化與超純水制備技術;(9)河涌污染控制與整治技術;(10)膜分離技術關鍵問題研究及應用。
3)環境安全工程團隊(徐文彬教授等7人)
圍繞環境安全、火災與消防工程、防災減災,開展環境風險與應急、職業衛生健康、化學品和化工安全、火災理論與控制、消防關鍵技術和滅火材料、城市生命線風險的基礎理論、技術研發及工程應用等方面的工作。
團隊現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4人。近5年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專項研發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科工局和地方財政專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40余項,風險評價與應急等各類橫向課題40余項;項目經費近1億元;發表SCI二區以上論文40篇;授權發明專利25件,有6項發明專利獲產業化應用。
主要研究方向:(1)化學品安全和化工安全引起的環境風險及其應急;(2)建筑火災數值模擬與消防技術、滅火材料和阻燃材料;(3)城市系統生命線和地下管線的脆弱性和系統風險;(4)職業衛生健康。
五、科學研究及產學研
2014-2018年,主持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30多項、其中國家基金50項(含國家杰青1項、重點1項);到??蒲薪涃M超1.2億元;發表SCI論文289篇(二區以上202篇),ESI高引論文9篇;發明專利授權30余項。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科研獎勵8項,其中2001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產學研方面的典型案例如下:
(1)安太成教授等在光催化降解VOCs及殺菌消毒方面獲專利授權41件,轉讓6項,已應用于數十項VOCs廢氣治理工程,為三個新三版公司提供了技術支持。
(2)寧尋安教授等研發了印染污泥脫水干化-煤粉摻燒-廢氣處理達標排放工藝技術,成果在東莞超盈紡織、互太(番禺)紡織等公司應用。
(3)林親鐵教授等以腐殖酸、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采用多級可控變軌球磨加工技術制備兼具重金屬鈍化和土壤改良作用的復合功能材料,相關成果已應用于修復番禺、韶關等地污染土壤,獲得2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4)許燕濱教授等利用穩恒弱磁場、受限電化學反應及優勢菌劑強化作用提高傳統生物工藝凈化效率,在重金屬污染修復和養殖廢水深度處理方面開展了大量應用研究,其中與廣東益康生聯合將電解強化優勢菌負載生物處理技術成功應用在溫氏集團上百個養殖場。
(5)鐘勝博士自主設計了貴嶼鎮1000噸/年(首期)廢棄IC提取貴金屬生產線,酸耗減少99%以上,從源頭削減了污染。
(6)孫水裕、宋衛鋒教授等完成了廣東凡口鉛鋅礦(1萬噸/日)、南京鉛鋅銀礦(0.5萬噸/日)的廢水處理及回用工程,相關成果“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理論與實踐”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后續技術在10多家大型企業推廣應用。
六、國際交流
學院每年選送優秀師生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德國不萊梅大學、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臺灣高雄大學、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等境外海外高校交換學習、交流進修。
七、學子風采
近5年來,我院學生獲得“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賽一等獎1項,省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3項;獲得“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賽金獎1項,銀獎2項,省賽金獎5項,獲得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銅獎1項、省賽銀獎1項,獲得全國高等學校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與創新作品大賽一等獎2項和三等獎2項;我院男子籃球隊多次取得學校冠軍,2017年,獲得學校第一屆聯賽冠軍,代表學校參加廣東省大學生冠軍杯邀請賽獲得冠軍。
八、就業前景
近五年本科生就業率均超99%,考研錄取率超14%,均居全校前列。迄今為止,我院為社會培養了6000多名環保專業技術人才,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超過300人,是環保企業家的搖籃。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科研院所、環境監測、環保公司和安全工程公司、大型企業環保和安全、職業衛生管理等部門。畢業生大多已經成為廣東省各級環保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的業務骨干,有些走上了市、廳級領導崗位,為廣東省的環保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九、杰出校友
邱冠周院士,1976年畢業于廣東礦冶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前身)地質礦山系選礦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前身)。曾任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我國低品位、復雜難處理金屬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細粒及硫化礦物浮選分離和鐵礦直接還原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在低品位硫化礦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項。2003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2004年、2009年連續兩次擔任生物冶金領域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擔任2011年第19屆國際生物冶金大會主席,并被推選為國際生物冶金學會副會長。
廣東工業大學

添加廣東工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廣東工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廣東工業大學報錄比、廣東工業大學考研群、廣東工業大學學姐微信、廣東工業大學考研真題、廣東工業大學專業目錄、廣東工業大學排名、廣東工業大學保研、廣東工業大學公眾號、廣東工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廣東工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廣東工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guangdonggongyedaxue/yanjiushengyuan_260585.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