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科教融合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28 10:16:43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科教融合學院)官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科教融合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科教融合學院)簡介: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為1973年成立的廣東省地熱研究室。1998年4月,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并入廣州能源所。2001年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之一。2015年進入中科院清潔能源特色研究所培育階段,2017年參與籌建中科院清潔能源創新研究院和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
廣州能源所定位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節能環保及相關戰略研究等領域的應用基礎與關鍵技術、方法研發,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提供能源咨詢服務。廣州能源所在“一三五”規劃實施過程中,梳理凝練研發方向,確立“生物質高效轉化與規模化高值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獨立系統”“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物性、成藏理論、開采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等三個重大突破和“太陽能光熱光電材料開發技術”“先進能源材料開發技術”“儲能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可再生能源利用過程節能環保關鍵技術”“能源戰略及低碳發展”等五個重點培育優勢發展領域。“十三五”期間廣州能源所在科技創新、黨建及創新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三個重大突破和五個重點培育方向都已高質量完成,取得多項重大產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省專利金獎3項,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廣州能源所作為骨干成員單位,完成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和南海生態環境創新工程研究院等機構共建驗收工作,穩步推進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廣州)的建設,并支持國家能源實驗室、廣州明珠科學園建設等。
廣州能源所是國家能源生物燃料研發中心、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室、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和廣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開發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建有國家可再生能源綜合技術國際研發中心、國家能源生物燃料研發中心、廣東省分布式儲能及智能微電網工程中心等研發平臺,是國家生物質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廣東省分布式能源互聯網產業聯盟理事單位。廣州能源所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天然氣水合物專業委員會以及廣東省太陽能學會的掛靠單位。科研單元包括21個研究室,形成了以生物質能、海洋能、太陽能、地熱能、固體廢棄物能、天然氣水合物、節能與環保、分布式綜合能源系統集成及智能微電網應用為重點方向的學科布局。建有公共儀器分析測試平臺,擁有大型分析測試儀器90余臺(套)。主辦學術期刊《新能源進展》,2020年進入RCCSE核心期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科教融合學院)聯系方式:
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能源路2號 
電話:020-87057639(辦公室) 
87057637(科技處)
傳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科教融合學院)發展歷程:
一九七八: 
廣州能源研究所前身是“廣東省地下熱能研究室”,1978年3月改由中國科學院領導,同年9月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建成閃蒸系統地熱發電站,填補了我國地熱發電的空白,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榮譽獎。
一九七九: 
試行科研課題經費核算制,嘗試用經濟手段管理科研工作;首次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派出2名專家到國外訪問、考察, 接待來訪、講學的外賓7批14人次;舉辦第一次全國太陽能熱利用學習班。
一九八零: 
成功召開“廣東佛山軍橋沼氣試驗電站成果鑒定會”,該項目獲得本年度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廣東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獎。 
一九八一: 
制定了科研工作五年規劃與十年設想;建立了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和工業余熱利用研究室及相關實驗臺、實驗裝置。
一九八二: 
與聯合國大學共同主辦了“1982年(廣州)農村能源系統討論會”,有11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分別與比利時、瑞典兩國有關單位簽訂了科研項目交流協議,互派技術人員到對方工作學習;同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一九八三: 
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對本所中級以上知識分子在政治、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復查,根據實際情況分別處理解決;新建4654平方米實驗樓,改善了科研實驗條件;成立了技術開發服務部,推廣本所科研成果,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廣大群眾。
一九八四: 
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優先解決科研人員住房問題;對科研人員建立健康卡,全面檢查身體健康狀況;根據與聯合國大學的合作協議,首次接受培訓圭亞那派遣的來華沼氣學習小組。
一九八五: 
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制定了“課題管理條例”,實行“所-課題組”二級管理;派出2名沼氣專家赴圭亞那傳授沼氣技術,受到該國總理的好評;“新埠農村能源試驗村”項目通過鑒定,該項目在能源、生產、生活和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國際上也獲得了高度評價。
一九八六: 
試行對全所各類人員專業職務和行政職務評聘制度,合理調整人員結構;參加了“東南亞地區開發代用能源網絡”成為該組織的中國國家聯絡點;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資助研究“大型奶牛場沼氣發電系統”等合作項目。
一九八七: 
推行所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各學科和處室、課題組制定了分目標責任制,使研究所的科研管理走向民主化、科學化;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太陽能熱管式及直通式真空管集熱器;投入100 多萬港元的太陽能空調及熱水綜合系統項目通過鑒定,是國內及香港地區第一套太陽能空調示范裝置,達到了同類裝置的國際水平。
一九八八: 
與華南理工大學聯合舉辦了“1988年增強傳熱與節能技術國際會議;創辦了2個科研生產聯合體:與花縣聯合成立了“科梯現代技術開發公司”;與化州聯合成立了“科發能源設備廠”;成立了廣州能源所首屆職工代表大會。? 
一九八九: 
獲得一批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南亞能源網得到資助經費1·2萬美元;從意大利世界實驗室爭取到4個子項目課題資助經費64萬美元;根據中央、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公司的決定, 明確了本所自辦公司和與外單位聯合開辦的2個科研生產聯合體以開發和推廣本所科研成果為主。
一九九零: 
取得意大利世界實驗室合作科研項目生物質氣化發電裝置和大型沼氣發電裝置,獲得經費47·9萬美元;與香港理工大學簽訂第三期合作協議,開展溴化鋰太陽能制冷機設計。
一九九一: 
由廣東省政府批準,成立“廣東省能源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太陽能熱水器銅鋁復合板生產線通過鑒定正式投產;建成新宿舍大樓,改善了科研人員及職工住宅條件。
一九九二: 
-籃光型聚乙烯農用薄膜母料項目鑒定會”成功召開,該項目解決了我國水稻育秧薄膜依靠進口母料的難題,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一九九三: 
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的“太陽能制冷機”研制項目完成,獲得32萬港元研究?經費;與臺灣大方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生產生物技術新產品復合酶制品;圓滿完成香港耀新科技公司委托的水耕塑料大棚溫室工程;加拿大應用技術公司(ATC)派技術專家前來商洽合作SWT產品。
一九九四: 
成立了“太陽能研究發展中心”;與臺灣大方公司合作組建“廣州科方能源生物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對中層領導班子實行聘任制。
一九九五: 
落實中科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戰略,從國外吸引華人學者,增強了本所的科研競爭力;由日本機械行星株式會社提供經費、本所研制的新型波力發電裝置,經日本海上試驗在相同波況下發電量相當于日本同類裝置的10倍;被評為廣東省專利工作先進科研院所。
一九九六: 
承擔的“八五”攻關項目和中科院重點項目全部圓滿通過國家和中科院驗收,11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登記,七項獲得國家和省級獎勵;聘請日本愛知大學工藤市兵衛教授為客座教授,由工藤教授出資成立了“工藤基金”,用于獎勵本所優秀青年科技人員和研究生。
一九九七: 
自籌資金建成了全所計算機網絡,于當年10月份并聯入國際互聯網,促進了科研和學術交流;廣東省太陽能協會掛靠本所,設置協會辦公機構;首次接收培養博士研究生。
一九九八: 
原中科院人造衛星觀測站并入廣州能源研究所;衛星觀測站組建于1957年,曾為我國衛星發射跟蹤觀察及接受國防科委、中央軍委特殊跟蹤觀測任務作出突出貢獻,多次獲得國家和中國科學院表彰;為適應研究所持續發展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精減組織機構,將原有5個職能部門調整為3個處室; 根據學科發展方向重新設置研究室;實行按需設崗、按崗競聘、動態定位、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在中國科學院對研究所分類定位中,定位為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基地型研究所;能源所領導班子榮獲中國科學院進步領導集體稱號。
一九九九: 
根據中科院科技體制改革的精神,全面轉換體制和運行機制,實施“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動態定位”的全員合同聘用制;撤消原有研究室,成立首席科學家負責的實驗室;實行“三元結構工資”(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津貼)的分配制度改革;成立了“廣東省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組建由能源所控股、科技人員持股的“廣州科凌新技術有限公司”,鼓勵科技人員進入企業,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局面。
二零零零: 
落實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要求, 實行所務公開制度;實行“評聘合一、按崗聘任”的專業職務聘用機制改革;不斷完善健全各項制度,強化量化考核;制定了創新園區遠景發展規劃;與海南省三亞木材廠合作組建“三亞綠源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建成大型生物質氣化發電廠,推進“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的產業化。
二零零一: 
被中科院黨組批準成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全面推進階段試點單位,6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組建了“新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創新園區規劃建設方案及建設計劃獲得中科院批準,本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新園區建設全面啟動;評為省直機關文明單位;成立“中科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研究所產業資產管理,規范和管理研究所參股的企業。
二零零二: 
在知識創新工程全面推進階段, 啟動創新理念的文化體系建設,全面導入CIS系統工程,完成體現本所戰略定位、研究領域特色和發展理念的標識設計;新園區建設加快步伐,6100平方米技術集成大廈建成交付使用,新能源大樓、新園區廣場建設、科普大樓改造工程均已開工;評為廣東省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單位。
二零零三: 
陳勇所長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通訊院士、獲國家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按照中科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和發展戰略,結合本所實際情況,對學科布局進行戰略調整,確立新的研究組織架構;創新園區五年規劃、三年實現,當年9月全所實現整體搬遷,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獲中國科學院進步領導集體稱號。
二零零四: 
2004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進一步深入,二期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廣州能源所在過去的一年里,全所上下一致,團結協作,齊心努力,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使全所各項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進展。2004年的創新文化規劃主要包括:將多年來形成的能源所的系列理念在領導和職工的思想上逐步深入; 完善創新園區;對社會開放科普基地;在各方面積極服務社會。“生物質循環流化床氣化系統”獲廣東省優秀專利獎,“生物質發電”技術榮獲“第六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銀獎”。
二零零五: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進一步深入,二期工程圓滿結束,三期創新蓄勢待發,標志著我國在自主創新的能力上上升到了新高度。在此大好形勢下,廣州能源所在過去的一年里,完成了中長期戰略規劃和創新三期的發展戰略規劃,確定了我所三期創新期間的團隊調整計劃,完成了科研團隊的調整,啟動了第一批創新團隊。5項科技成果報獎,4項獲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1項獲化工部三等獎,14項科技成果登記。
二零零六: 
今年是我所實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三期創新實施方案的第一年,全所職工共同努力,使年度計劃得到了良好的貫徹落實,各方面工作得到穩步推進。完成了新一輪的團隊調整和人員聘任,學科布局和人才隊伍得到進一步優化。2006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4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二等獎1項,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擬獎項目4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登記項科技成果10。廣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開發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省重點實驗室評估中獲優秀稱號。
二零零七: 
根據研究所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三期創新規劃,結合2007年研究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對研究所科技布局、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產權戰略、科技評價改革、資源配置改革、對外合作及組織爭取任務等若干重大全局性問題進行了研究梳理,進一步發豐富完善了研究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理清了相關問題的工作思路,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申報廣東省科學技術獎2項,申報專利獎3項。其中由吳創之、馬隆龍等承擔的“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200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與廣東工業大學聯合申報的“金屬相變儲能技術基礎與無機鹽/陶瓷基復合相變儲能材料研究”獲200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授權發明專利“一種非對稱結構的內循環生物質流化床氣化爐”分獲國家專利優秀獎和廣東省專利金獎。授權發明專利“潛熱型空調系統”獲第二屆全國杰出專利工程技術評審獎。
二零零八: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中科院黨組提出“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委提出推動“繼續解放思想,開展了創建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組織,促進解放思想,促進改革開放,促進科學發展的“三創建三促進”的活動,研究所制定《能源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2008年是“十一五”計劃的第三年,重點在于項目的實施,加強了對項目的執行跟蹤,對重點項目進行了專人跟蹤管理。農業廢棄物氣化燃燒能源化利用技術與裝置,獲200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J-239-2-05),取得了研究所在獎勵方面的突破。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理論及抑制技術應用,獲得2008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二零零九: 
貫徹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精神和實施研究所三期發展戰略目標為重點,組織成立了“生物能源與生物基產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生物燃氣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申請了科技部的“生物能源與生物基產品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并草擬了“國家生物質能源研發中心”申請材料。
中科院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中科院組織的整改驗收,管理更加規范、目標更加明確。重點實驗室的學術活動活躍,如戰略研討會、青年學術研討會和日常的學術報告會。科研任務爭取成績顯著。
二零一零: 
完成了研究所“創新2020”發展戰略和“十二五”發展規劃,順利完成黨政領導班子換屆的各項工作。天然氣水合物綜合研究平臺項目是國家投資項目,項目于2009年7月開工建設,目前已經完成工程的竣工、消防、規劃、防雷等驗收工作并投入使用。科研工作成績顯著,氣體水合物及其前軀體溶液體系的熱力和動力學研究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10年度共發表論文288篇,其中SCI:92篇(其中SCI+EI: 37篇),EI:52篇,核心刊物:55篇,會議論文:89篇;論著1部。
二零一一: 
貫徹落實院黨組10號文精神,成立紀監審辦公室,落實專職工作人員,并新建或完善了覆蓋紀監審多項重點領域的工作制度。完善研究所“創新2020”發展戰略及“十二五”發展規劃,戰略定位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利用。以解決方案為牽引,能源戰略為支撐,重點致力于生物質能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獨立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與系統集成,重點培育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及開發研究、太陽能直接利用功能材料及關鍵技術、海洋能/深層地熱規模化發電關鍵技術研究、低碳發展及能源戰略研究等。“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與能源化綜合利用系列技術及應用”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零一二: 
研究所“124”規劃,重點致力于生物質能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獨立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與系統集成,重點培育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及開發研究、太陽能直接利用功能材料及關鍵技術、海洋能/深層地熱規模化發電關鍵技術研究、低碳發展及能源戰略研究等。2012各項任務獲得了階段性成果,形成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為國家發展新興戰略產業提供技術支撐。“生物柴油連續清潔生產新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應用”獲國家能源科技進步二等獎;“太陽能利用型熱電/光電功能材料的制備”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二零一三: 
陳勇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完成了生物質能源大樓的裝修工程及周邊道路建設工程,投入使用。主辦的學術期刊《新能源進展》創刊并出版,實現了主辦學術期刊從無到有的跨越。組織各項科普工作的開展,舉辦所新能源原創科普作品大賽,一等獎作品分別榮獲廣東省科普原創作品大賽競賽一等獎和二等獎。“天然氣水合物開采三維綜合模擬技術系統”、“生物柴油固體催化連續綠色生產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通過了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評審。
二零一四: 
兩項成果“天然氣水合物開采三維綜合模擬技術系統”、“生物柴油固體催化連續綠色生產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頒獎。“有機廢棄物厭氧發酵制備生物燃氣技術裝備及應用”通過評審并公示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獲批正式成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順利召開。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簽訂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協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廣州能源研究所等聯合承辦的“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召開,“第七屆中韓能源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論壇”在廣州召開。
二零一五: 2015年度“一種采用固體酸催化劑和活塞流反應器連續生產生物柴油的方法”獲廣東省專利金獎。依托科技部的援外項目資助,與巴基斯坦費薩拉巴德農業大學展開合作,在旁遮普省援建一座100kW規模的生物質氣化發電示范工程。舉辦第六屆中泰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完成新一屆所領導換屆考核和所領導班子任命相關工作。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署共建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合作協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程咨詢資質在新能源、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兩個專業涵蓋的服務范圍整體成功升級為乙級。 
二零一六: 主持中科院先導項目1項,填補研究所先導項目的空白。新增技術入股企業西藏中科陽光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龍江中科良大生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與合肥市政府、中國科大,三方共同簽署“聯合共建合肥能源研究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承辦了第六屆亞太可再生能源論壇。中加生物能源與材料聯合創新中心,中瑞低碳城市發展合作中心正式成立。 
二零一七:“一種城市生活有機垃圾強化水解和厭氧消化產生生物燃氣的方法”獲廣東省專利金獎;“生物質水相催化轉化理論及方法”項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自然科學類)。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在珠海市萬山島并網發電,實現我國波浪能發電首次走進海島居民家中;鷹式“先導一號”發電裝置順利抵達三沙市某海域開展應用示范,實現我國波浪能裝置由近海走向深遠海的突破;承擔我所首個億元級項目:兆瓦級(MW)波浪能發電示范工程(項目總經費1.51億元)打造我國首個、亞洲領先、國際一流的兆瓦級波浪能示范場。協助承辦“第七屆亞太可再生能源論壇”。成功入選國家能源局牽頭成立的APEC能源合作伙伴網絡,新實驗大樓施工完畢,新增實驗用房面積21485平方米;榮獲廣東省首批“南粵創新獎”。 
二零一八 
波浪能發電技術獲得穩定支持,建成世界首臺260kW海上多能互補平臺“先導一號”,實現并網供電。“深海天然氣水合物三維綜合試驗開采系統研制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生物質水相催化轉化理論及方法”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積極推進四類機構改革,參加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共建工作。基本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十二五”建設項目-節能環保大樓順利投入使用。  
二零一九 
波浪能技術應用于多個國家戰略領域,全球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網箱“澎湖號”投放運行。顛覆性技術干熱巖熱能超長重力熱管開采取得重要突破,裝試運行世界上首個3000米重力熱管,實現在地下120℃熱巖采熱。生物燃料制備技術應用于國民經濟主戰場,開發了國際上第一個生物質生產烴類燃料聯產化學品產業化技術,相關技術“一種秸稈生產交通燃料用油的方法”獲第六屆廣東省專利金獎。代表我國科研機構首次在比利時共同主辦“全球科技創新大會”(G-STIC)“能源專場”會議。  
二零二零 
“農林廢棄物制備生物航油聯產高值化學品”以技術秘密許可使用實現成果轉化,為建所科技成果轉化最大現金收益。鷹式波浪能技術獲得廣泛關注與認可,兆瓦級示范工程初具規模,全國首座多能互補的半潛式波浪能漁業平臺建成。超長重力熱管開采干熱巖熱能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干熱巖地熱資源“只取熱、不取水”的“無泵式”重力熱管開采中深層地熱能量。獲得廣東省科技獎勵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及省專利金獎1項。再次聯合主辦“全球科技創新大會(G-STIC)”,承辦大會“能源專場”。全面落實與中國科大的科教融合戰略,完成研究生教育歸口至中國科大的調整工作,建立了科教融合學院“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 
 

添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報錄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姐微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真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業目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保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眾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