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2-21 10:19:1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浙江農林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浙江農林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浙江農林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浙江農林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浙江農林大學官網來自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浙江農林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浙江農林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添加浙江農林大學去年調劑上岸微信號 浙江農林大學考研復試真題.PDF 浙江農林大學往年招收調劑的專業 浙江農林大學各專業往年調劑錄取分數線 浙江農林大學一志愿生源調劑去向
[2022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浙江農林大學專業排名]
[浙江農林大學考研群]
[浙江農林大學考研難嗎] [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院]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官網: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簡介: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聯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武肅街666號學6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發展歷程: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學科設置: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簡介:
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是浙江農林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前身是1958年創辦的林學系,是學校發展壯大的基礎。63年來在老一輩林學家、教育家開拓進取和艱苦創業精神激勵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林業人才。
學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校之初的林學系,經歷了1989年林學系與經濟林系兩系合并、1998年更名資源與環境系、2002年更名生命科學學院、2005年更名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環境科技學院)、2006年更名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等時期變革。在學院發展的過程中,培育發展壯大了14個學科(系)、17個專業,部分學科專業劃出陸續建立新的學院,為學校發展壯大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職工179人(含博士后16人),其中專任教師126人(96.8%為博士);教授47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導師29人,碩士生導師89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重點創新團隊5個;有國家“杰青”2人,國家“長江學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浙江省“勞動模范”、省特級專家1人,浙江省萬人計劃、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浙江省“千人”、錢江學者等省級人才8人;擁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林業和草原教學名師、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個人、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共6人,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2人、浙江省教壇新秀1人、浙江省高校優秀教師2人、浙江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浙江省巾幗建功標兵1人、浙江省五星級青年教師1人、浙江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6人,外聘客座教授30余人。
學院于1999年開始試行學科制,在竹類、經濟林及造林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森林培育學科,2003年全面實行學科制管理,實現了人人有學科歸屬、有研究方向。現有林學、生態學、生物學3個一級學科,林學和生態學為省一流學科(A類),其中林學同時為國家林業與草原局重點學科,林學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全國排名并列第四,為浙江農林大學高峰學科,生態學學科同時為浙江農林大學高原學科,植物學學科為省重點建設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和國家林業與草原局重點培育學科。
學院現有林學一級博士學位點、博士后流動站、竹資源與高效利用博士培養項目,林學、生物學、生態學一級碩士點3個,森林培育等二級學術型碩士點9個,林業專業學位點1個,在校博士生60余人,碩士生740余人。現有林學(中加合作辦學項目)、林學、生態學、生物技術、林學(林業技術定向培養)、森林保護學等6個本科專業(方向),在校本科生900余人。其中林學、生態學為國家級專業,林學專業還被列為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為浙江省特色專業。建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個,國家級林學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
學院建有省部共建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生物農藥高效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竹業科學與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林業與草原局香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林業與草原局鐵皮石斛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林業與草原局冬青工程研究中心、香榧產業國家創新聯盟、鐵皮石斛產業國家創新聯盟、浙江省現代森林培育技術重點實驗室、生物農藥浙江省工程實驗室、浙江省綠色農藥2011協同創新中心、國家林業與草原局天目山定位站、浙江省竹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浙江省林木種質資源保育與利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國家林業與草原局林木良種基地、天目山森林生態系統浙江省野外觀測研究站等省部級科研平臺16個。擁有一批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總值1.1億元。我院綠色農藥協同創新中心通過農藥登記試驗單位資質認證,在農林用農藥上具有合法的檢測資質。
近五年來,學院新增科研項目666項,其中國家級99項(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8項,國家杰青1項,重點基金3項),累計到位科研經費3.1億元。發表學術論文759篇,其中SCI論文341篇(一區論文61篇),一級期刊168篇,參與論文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發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3件。主持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4項。
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和師資優勢,以“一根科技竹、兩顆富民果、三株小仙草”,打造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樣板,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浙農林經驗”。先后有500余位師生在貴州、四川、安徽等地50余個縣、市(區)開展技術指導與社會服務,與四川宜賓共建林竹產業研究院,獲四川省委書記高度肯定。每年培訓農技人員1000多人次,累計為各地新增產值200億元;與省內30余個縣市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與百余家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派出科技特派員100余人次,開展技術培訓100余場次,培訓林技員、林農1萬余人。干果團隊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中央媒體集中報道,譽為“最美科技人員”,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被授予“2019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貢獻人物”“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加拿大、芬蘭、澳大利亞、瑞典、法國等國家(地區)20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的校際合作關系,開展學術交流、聯合辦學、科學研究等活動。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合作舉辦林學專業本科教育、共建竹子研究院。“亞熱帶森林資源培育與高效利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國家“111”計劃。獲批國家留基委中加亞熱帶森林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項目和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型人才國際培養項目,推動教師互訪合作和青年教師訪學進修,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國際視野。
學院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學院積極實行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決策運行機制,關心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在構建和諧學院中,集中凝煉“家”文化,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教職工之家、學子之家、校友之家。學院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全國模范職工小家”“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狀”“浙江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浙江省教育系統‘三育人’先進集體”“浙江省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等榮譽稱號。
學院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對接國家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和支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區域戰略需求,聚焦國家“一流學科”和建設區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生態性研究型大學目標,構建起適合學院發展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全面提高學院辦學綜合實力,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特色鮮明的一流研究型學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武肅街666號學6
郵編:311300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發展歷程:
1958年,天目林學院林學系成立;
1966年,因“天目林學院”改名為“浙江林學院”,更名為浙江林學院林學系;
1985年,林業84級部分師生轉出,參與組建園林系(園林學院);
198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劃出,參與組建林經系(經濟管理學院);
1986年,竹類栽培與利用專業85級劃出,參與組建林工系(工程學院);
1989年,經濟林系與林學系合并為林學系;
1998年,更名為資源與環境系;
2002年,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旅游專業劃出,參與組建旅游系(旅游學院);
2002年,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
2005年,更名為林業與生物技術(環境科技)學院;
2005年,中藥學專業、中藥學科劃出,參加組建食品與藥學學院;
2006年,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專業劃出,森林經理學科、生態學科土壤學部分教師轉出,參與組建環境科技學院;
2006年,更名為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2007年,植物保護、園藝學專業,園藝學科劃出,參與組建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
2008年,中藥學專業、中藥學科重新并入;
2010年,因“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更名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2012年,動物科學專業、動物學科劃出,參與組建動物科技學院(籌);
2021年,中藥學專業、生物制藥專業、中藥學科劃出,參與組建食品與健康學院(現代糧食產業學院)。
林學學科(省一流學科(A類)、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省重點高校優勢特色學科、高峰學科)
林學一級學科是在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森林保護、植物學等相關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組建的,現為高峰學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獲批林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被列為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2012年獲批“竹源與高效利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4年狀批林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6年被列為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和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2017年列為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優勢特色學科;2017年獲批林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有省部共建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農藥高效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平臺11個。
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1、森林培育
重點開展竹子、特色經濟林、南方珍貴樹種等生長發育與品質調控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2、林木遺傳育種
重點開展亞熱帶重要樹種的育種資源保育與評價,重要經濟性狀的功能基因挖掘與分子輔助育種,優異種質的聚合創制研究。
3、森林經理
重點開展森林固碳增匯與監測、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與技術、森林資源遙感監測與信息技術、森林及其環境評價與規劃設計等領域研究。
4、森林保護
重點開展林業有害生物成災規律、林用生物農藥新產品開發及精準使用技術、林業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理論和技術等研究。
5、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重點開展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植物資源化學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研究,林藥林菌資源保育與利用、森林康養與林下經濟等研究。
生態學學科(省一流學科(A類)、高原學科)
生態學一級學科是在生態學、植物學、森林保護和中藥學等相關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組建的,現為高原學科。學科成立于1999年,200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批浙江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同年獲一級學位授子權;2016年獲批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學科擁有國家林業局陸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一浙江天目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和全球AERONET網絡中長江三角洲區域監測網絡,毛竹和雷竹林碳一水通量鐵塔觀測系統,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與固碳減排重點實驗室以及低碳與物聯網技術聯合實驗室等研究平臺。
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1、植物生態
緊扣逆境條件下林木生理生態響應機制,闡明各種脅迫(酸雨、霧霾、重金屬、輻射、高溫、干顯以及鹽脅迫)條件下典型樹種生理生態學適應機理,揭示環境脅迫下樹木生理生態與遺傳基礎、主要脅迫因子之間相互關系以反對木本植物疊加影響,為區域植被恢復的樹種選擇和生態產業提供人才保障。
2、森林生態
緊扣全球變化背景下森林生態功能的響應這一焦點問題,系統、全面地研究亞熱帶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減排潛力和在“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中的獨持生態功能,為國家制定“增匯減排”的相關重大戰略決策和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智力支撐。
3、城市生態
基于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從個體、生態系統和量觀三個尺度深入開展城市植物氣體交換特征及其對高強度人類活動的響應,城市植被VOCs釋放對大氣組分影響和城市景觀格局及森林康養功能的研究,在植物VOCs釋放及保健功能研究領域形成了優勢,為浙江乃至長三角區域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城市生態建設以及應對未來全球變化的城市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生物學學科(培育學科)
生物學學科是在林木遺傳育種、森林培育、森林保護、植物學等相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組建的,現為培育學科。學科始建于1999年,2011年獲批一級碩士學位授予權。支撐“植物與動物學”學科2018年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與林學共建亞熱帶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農藥高效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平臺11個。
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1、植物學
重點開展觀賞植物、食用植物、珍稀瀕危植物等資源綜合利用、光合與逆境生理、次生代謝等方面研究,并通過相關基因研究以闡釋內在的調控機制。
2、微生物學
重點開展植物病原生物基礎理論與防治技術研究,生防微生物作用機理與開發應用研究,食品、環境等資源微生物的挖掘、產業化及作用機制研究。
3、遺傳學
重點開展模式植物、珍貴林木和藥材的產量、品質、抗逆等性狀遺傳變異規律、重要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以及種質創新研究。
4、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主要基于生物信息學和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對模式植物、重要亞熱帶林木生長、發育和逆境下的基國轉錄調控、分子互作和網絡通路等進行研究。
添加浙江農林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浙江農林大學考研分數線、浙江農林大學報錄比、浙江農林大學考研群、浙江農林大學學姐微信、浙江農林大學考研真題、浙江農林大學專業目錄、浙江農林大學排名、浙江農林大學保研、浙江農林大學公眾號、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浙江農林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