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最難考的十大高校排行榜

更新時間:2022-04-27 15:49:4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研究生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工科最難考的十大高校排行榜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簡稱中國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于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后,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新舉措;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20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3個系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等;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62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eihang University)簡稱北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為國際宇航聯合會、中歐精英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成員,是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80年代恢復學位制度后全國第一批設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也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于1952年,時名北京航空學院,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組建,1988年4月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9年成為國家八五期間全國14所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首批進入“211工程”,2001年進入“985工程”,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學院路、沙河校區總占地3000多畝;學校下設30個二級學院;有2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0個本科專業;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教職工3928人,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
 
3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并由教育部、國家海洋局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中央直管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高校;入選國家“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計劃、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單位,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國際綠色校園聯盟、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 
同濟大學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并,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設有29個專業學院,8家附屬醫院。4個校區占地3810畝,總建筑面積181余萬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18115人,碩士研究生12105人,博士研究生5766人。另有國際學生3575人。

4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卓越大學聯盟、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設有研究生院、擁有研究生自主劃線資格的高校,是一所以理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1-2]
學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確定為全國學習國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樣板大學之一,1954年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京外唯一一所),是新中國第一所畢業生直接被授予工程師稱號、研究生三年制的理工科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2000年與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 [2]
截至2018年5月,哈工大有哈爾濱、威海、深圳三個校區;本部校園面積5212.35畝,建筑面積202.69萬平方米;專任教師3045人,在校學生46138人

 
5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簡稱北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入選國家“111計劃”、“2011計劃”和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北京郵電大學創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郵電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郵電高等學府,隸屬原郵電部。 1960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93年,更名為“北京郵電大學”。2000年,劃入教育部直屬高校行列。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北京郵電大學有西土城路校區、沙河校區、宏福校區和小西天校區,在江蘇無錫和廣東深圳分別設有研究院。全日制本、碩、博學生及留學生近23000名,正式注冊的非全日制學生近55000名;教職工總數2183人,其中專任教師1435人;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2個(含一級學科博士點10個),有7類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43個本科專業,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

6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天津,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位列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重點建設大學,卓越大學聯盟、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建筑老八校”之一,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將天津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截至2018年12月,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占地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2.5萬平方米;北洋園校區占地總面積243.6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已完成一期90萬平方米建設,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其中本科生17724人,碩士研究生11410人,博士研究生4025人。有64個本科專業,3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7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高校,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21世紀學術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七校聯合辦學、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入選“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湖北省2011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是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建醫學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擁有國家大科學中心的四所大學之一,入選《Nature》評出的“中國十大科研機構”,被稱作“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
學校前身是1952年創辦的四大工學院之一的華中工學院、1907年建立的上海德文醫學堂和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藝學堂。歷經傳承與發展,2000年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并成立。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占地7000余畝;設有45個學院,99個本科專業;專任教師3400余人,教師中有院士17人;有20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8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有8所附屬三級甲等醫院。
 
8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全國重點大學,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成員。
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歷經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華北大學工學院等辦學時期,1949年定址北京并接收中法大學校本部和數理化三個系,1952年定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截至2019年6月,學校占地188公頃,建筑面積161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274.9萬冊,固定資產總額64.47億元;教職工總數3376人,其中專任教師2275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7678人,其中本科生14717人,碩士生8039人,博士生3884人,學位留學生1038人;設有18個專業學院以及徐特立學院;開辦70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8個。
 
9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大工“,坐落于濱城大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主要成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實施工程教育改革試點高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的前身是創建于1949年4月的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
截至2019年5月,學校有大連凌水、開發區、盤錦3個校區,總占地面積35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72.7萬平方米;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11個獨立建制的學院、教學部,3個專門學院;開設88個本科專業;擁有2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教職工4167人;有博士生4616人,碩士生11113人,本科生25512人。
 
10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高校,位列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成員高校。
北京交通大學作為交通大學的三個源頭之一,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創辦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是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管理人才的高等學校,是中國近代鐵路管理、電信教育的發祥地;1921年參與合并組建交通大學;1923年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1970年恢復使用“北方交通大學”校名;2003年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
截至2017年8月,學校建有東西兩個校區和威海校區,總面積1032443.37平方米,擁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12.8億元;學校設有14個學院,研究生院以及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設有59個本科專業,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全日制在校生25569人,教職工2992人,其中專任教師1878人;學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學科為優勢,以交通科學與技術為特色,工、管、經、理、文、法、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完備的學科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