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參考書目
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江西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江西農業大學報錄比、江西農業大學考研群、江西農業大學學姐、江西農業大學考研真題、江西農業大學專業目錄、江西農業大學排名、江西農業大學保研、江西農業大學公眾號、江西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江西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參考書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獲取相應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試大綱、招考專業、招考目錄等等基本信息,這些內容是進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準備。考生可以從各院校的研招網進行查詢,每年的9月左右就會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考生應當仔細閱讀相關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專業的名稱相近,內容也比較繁雜,容易混淆或遺漏,考生要仔細區分。另外各大考研網站的相應版塊也會有歷年的招生信息匯總,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參考書目信息內總結了各大院校的歷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詢和選擇。最后,考研派的小編預祝各位考研的同學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學校。
研究生為你答疑,送資源
![](http://m.btfokj.cn/images/okaoyanzuoxi.jpg)
江西農業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參考書目信息網是考生獲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該網站會提供各種有關考研的資訊和內容,比如歷年的考研招生計劃、考試計劃、考試內容、考試大綱、考試政策、報錄比、錄取名單、復試名單、復試分數線、推免政策等等內容,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招生信息網提供的信息是最為準確和官方的,是考生進行考研的信息主要來源,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小編提醒各位考生要時刻關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一切信息變動要以該網站提供的內容為主。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參考書目信息網會公布研招辦以及各個院系的招生負責人電話,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遇到問題或疑惑時可以打電話進行咨詢。最后,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小編預祝各位考研的同學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學校。
![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參考書目 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參考書目](http://img.okaoyan.com/江西農業大學/6.jpg)
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 / 園林與藝術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
一、學科介紹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專業)以林學理論和技術為基礎,通過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流域管理等專業知識的拓展,系統掌握以植物措施為主,以工程、農學措施和其它相關技術為輔的水土流失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
本學科通過長期研究積累,已在南方崩崗侵蝕機理與治理、水土流失困難立地育林、優良水土保持植物篩選、嚴重侵蝕地植被恢復與重建、濱湖風沙化控制、采礦地生態修復、流域規劃與管理、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評價等方面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并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
二、培養目標
以土壤侵蝕與荒漠化形成機理、水土保護原理與技術、流域管理理論等課程體系為基礎,對學生進行以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為核心的能力培養,使學生對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現象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對該類環境退化現象進行有效地控制與生態環境重建,并為構建和諧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要求:
1.較好地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團結協作精神以及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系統掌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學科現代理論和新技術的發展水平,以及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和最新科研成熟;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書刊,具有較好的聽說和科學論文寫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以適應本學科科學研究、教學或技術管理的需要。
3.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主要研究方向
3.1 土壤侵蝕機理與水土保持
以我國南方紅壤地區為研究背景,以山區丘陵區等各類地貌類型區土壤侵蝕形式及資源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水土流失現象為研究對象,系統開展水土流失形式與機理、影響因素與環境要素調控為主要內容的研究,同時,以區域特點及水土流失形式為背景,有針對性地研究探討適宜的植被措施、工程措施、農業栽培與耕作措施、流域管理措施等綜合措施體系。
3.2 流域管理與景觀規劃
以流域為單元,從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入手,注重景觀生態學在流域生態景觀規劃中的應用,對流域內資源全面實行協調的、有計劃的、可持續的開發與管理,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區域生態系統。
3.3 植被恢復與生態工程
以恢復生態學和群落生態學為基礎,在環境退化機理分析的基礎上,以植被措施為主,有針對性地應用南方紅壤區域的植物資源優勢、并輔以生態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對退化生境進行恢復與重建。
四、學習年限
研究生學習年限定為3年,在職攻讀學位研究生學習年限相應延長1年。特殊情況,經學校批準后可適當延長,但碩士不得超過5 年。
五、培養方式和方法
采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進行系統培養,使研究生既能全面深入掌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又能系統掌握本學科科學研究方法和技術,同時具有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質和技能。
在指導方法上,采取導師總體負責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培養指導。指導教師在學校主管部門的監督下,全面負責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導師應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對每一個研究生制訂出具體的培養計劃(教學計劃、學位論文計劃等),并協助組織開題報告,指導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課程教學采用啟發式和研討式方法,整個培養過程貫徹聯系實際的方針,課程學習和論文工作并重,
積極鼓勵碩士研究生參與導師有關科研工作,使碩士研究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實驗技能、創新能力和從事生產實踐的能力。
六、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
6.1學分設置
教學16學時為1學分。碩士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所修總學分應在28-30學分之間,其中,學位課14-15學分,選修課9-12學分;專業英語寫作、 Seminar和參加學術講座等開放式教學的課程(簡稱開放式課程)各計1學分。
實踐性課程中的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各計1學分,均為附加學分。
6.2 授課方式、成績評定方式
6.2.1授課方式根據課程的特點和性質,選擇講授和實驗、講授和操作、講授和研討、研討、讀書報告、指導、自學等等形式。
6.2.2成績評定方式研究生的科目成績評定分為考試與考核兩種方式。考試科目按百分制評定成績,60分以上可獲學分。考核科目按優、良、及格、不及格評定成績,及格以上可獲學分。
6.3 課程教學
研究生課程性質統一定為學位課(含公共課和專業課)、選修課(含必選課和自選課)、開放式課程、實踐性課程,具體事宜按《江西農業大學研究生課程教學管理辦法》執行。
6.3.1學位課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程5-6門,碩士公共學位課2門,專業學位課3-4門。英語6學分;碩士公共學位政治課中國特色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2學分;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位課3-4門。
6.3.2選修課分為必選和自選。
6.3.3開放式課程指定開放式課程有Seminar、專業英語寫作和聽學術報告三門,課程結束,考核及格,各計1分。
6.3.3.1 Seminar
Seminar應結合碩士生的專業課程學習、學位論文工作,由導師、學科與相關領域專家、研究生共同參加,以專人報告、集中討論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展開。Seminar每學期舉行不少于2次(其中研究生本人匯報不少于1次),累計不少于10次。導師負責對研究生Seminar完成情況進行評定,由研究生秘書檢查備案。檢查通過者,記1學分。
6.3.3.2 專業英語寫作
碩士生入學后兩年內,在導師指導下可根據研究方向及論文選題進行不少于一篇文獻資料的英譯漢(或漢譯英),英譯漢每篇字數不少于6000漢字,漢譯英不少于1萬字符;或用所學第一外語撰寫一篇與本人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的學術論文(或文獻綜述報告)并進行投稿,每篇字數應不少于1萬字符。導師負責對研究生專業外語寫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束后,記1學分。研究生應將《專業外語寫作考核表》及本人所寫的中、外文文稿裝訂后于入學后第二學年末提交到所在學院,由研究生秘書備案。檢查通過者,記1學分。
6.3.3.3 參加學術講座
研究生在讀期間,至少參加研究生處舉辦的學術講座3次,并計1個學分。
另,研究生每參加校內其他單位或個人舉辦的學術報告、講座、會議1次,可計0.2學分。研究生每參加校外的學術會議1 次計1 分,做學術報告加計1學分,此要求不做統一規定,所得學分不得與其他規定學分沖抵,但可與總學分相加。
6.3.4實踐性課程
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課結束,考核合格,各附加1學分。
6.3.4.1 教學實踐
研究生可在導師指導下承擔部分與教學有關的工作如:批改作業、答疑、實驗準備,上輔導課及習題課;答疑及批改作業;指導實驗或生產實習;參與編寫教材及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等。或模擬課堂教學等完成教學實踐的任務。研究生的教學實踐活動由學科組統一安排,7個工作日以上,導師負責指導和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學分。已從事過大學本科教育兩年或兩年以上的或師范本科院校教育類專業畢業的可免修。
6.3.4.2 社會實踐
研究生在校期間,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
A.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開展科技服務,協助實踐單位解決科研、生產中的某些技術或管理問題。
B.開展人員培訓或進行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詢服務。
C.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進行專題調研、科學考察,了解國情,接觸社會,向工作在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一線的同志學習等。
D.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C. 參加各種社會兼職。
社會實踐由學科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安排,研究生處也為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創造機會,提供平臺,定期組織研究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一般為20個工作日以上,指導教師負責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學分。對入學前有過二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研究生,不做要求。
6.3.5課程設置及安排
見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課程設置及安排。
6.3.6主要課程內容簡介
6.3.6.1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原理(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主要講授土壤侵蝕的形式(面蝕、溝蝕)、動力機制(水力、風力、重力、凍融、生物)及其區域分布特點(類型、特點及分布);各類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氣象水文、地質地貌、土壤性質、生物及人為活動)及調控途徑;各類水土保持技術措施(植被措施、工程措施、農業技術措施、保障性措施及管理措施)的原理及其體系組成,適用范圍及治理效益;小流域內以土地利用類型(景觀異質性)為主的規劃方法、管理技術;水土保持學科領域的研究方法與發展趨勢、國內外研究動態、研究熱點和新進展;全球荒漠化發展趨勢、荒漠化控制的行動計劃及國家戰略。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王禮先等著.水土保持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年
[2] 哈德遜主編. Soil Erosion.科技出版社,1992年
[3] 水土保持學報.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主辦
[4] 水土保持研究.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辦
[5] 土壤學報,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主辦
[6] 水土保持科學.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主辦
6.3.6.2森林生態學(Forest Ecology)
該課程為林學一級學科的公共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了解生態學發展歷程和趨勢,掌握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水平上森林生態研究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重點掌握與林學一級學科下各學科方向關系比較密切的森林土壤生態、森林生態水文、全球變化與森林碳匯功能、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城市森林生態、干擾生態與林火生態等領域的相關理論及其研究進展,了解森林生態學研究的新手段、新方法。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蔡曉明.生態系統生態學.科學出版社,1999年
[2]戈峰.現代生態學.科學出版社,2002年
[3]Kimmins.Forest Ecology.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年
[4]方精云.全球生態學——氣候變化與生態響應.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
[5]J.LChapman,M.J.Reiss.生態學原理與應用(影印本).清華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
[6]相關期刊
6.3.6.3水土保持工程學(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
以水力學、水文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主要講授不同土壤侵蝕類型的水動力學特點和風動力特點及其影響因素;邊坡穩定性分析與水土保持坡面工程(山坡截留溝、坡面蓄水溝、魚鱗坑、梯田、護坡擋土墻)、侵蝕溝系統發育進程及溝道治理工程(攔沙壩、淤地壩、谷坊)、河流發育規律及整治工程(護岸、護坡、丁壩、排導溝)及農田水利工程(排灌渠道、小型水庫)的設計方法。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王禮先等. 水土保持學工程.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年
[2]王禮先等譯,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年
[3]祝列克,智信. 森林可持續經營.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4]水土保持學報.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主辦
[5]其他學術期刊
6.3.6.4流域規劃與管理學(Plan and Management of Basin)
主要講授流域管理學的概念、原理;流域地理特征與土地利用類型的關系分析,流域景觀異質性;流域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查、診斷與水土等自然資源的綜合經營規劃方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自然資源綜合開發,森林流域管理,山洪泥石流綜合防治;流域管理信息系統與綜合經營效益評價等技術與理論。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劉康,李團勝.生態規劃——理論、方法與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
[2] 王禮先.流域管理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6.3.6.5高級生物統計與分析(上)(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
主要講授參數點估計理論、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單個變量的常用統計理論、方法推廣。重點講授多元回歸分析、共相關與嶺回歸、主分量分析、判斷分析、聚類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和線性模型理論。講授SAS統計分析軟件的基本功能以及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應用技巧。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唐守正主編. 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84
[2] 洪楠,侯軍. SA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系統教程,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1
6.3.6.6土力學與巖石力學基礎(Basis of Soil Mechanics and Rock Mechanics)
講授土體、巖石的基本物理性質(組成、級配、形狀、孔隙、容重、收縮、膨脹、濕化等)及物理狀態指標(稠度狀態與界限含水量);認識土的滲透性、滲透力和滲透變形規律;了解土體巖石的抗剪強度組成、影響要素及主要土體的的抗剪強度特性;講授常見情況主動土壓力計算和土坡及巖石邊坡穩定性的分析方法,計算分析土體的體、巖石在承受外部荷載后或改變其周圍環境條件后土體性能的變化規律;了解基礎土力學與巖石力學分析試驗的原理及方法。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施建勇等編. Soil Mechanics(英文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袁聚云錢建固張宏鳴編. 土質學與土力學,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盧廷浩主編. 土力學 (第二版),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4] 袁聚云湯永凈編. 土力學復習與習題,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5] 長安大學土力學精品課程網頁,http://dcxy.chd.edu.cn/jpkc/tlx/index0.htm
6.3.6.73S技術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主要講授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及其集成技術的發展動態及應用領域;系統了解空間數據采集、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據結構(數據庫、柵格數據、矢量數據、轉換方法)、空間數據分析(空間分析模型、數據統計模型、數字地形模型等)和地理信息系統成果輸出(統計圖表、矢量、柵格繪圖);認識不同地物對多譜段(可見、紅外、紫外)光波的反射、吸收和輻射光譜特性,掌握遙感信息傳輸接收及圖像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GPS系統的組成(空間星座、地面監控和用戶設備)、技術原理及常用設備的使用方法。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馮仲科余新曉編. 3S技術及其應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畢華興編. 3S技術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3] 湯國安主編. 地理信息系統 (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0
[4] 劉耀林主編. 地理信息系統,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5] 張超主編. 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3.6.8環境土壤學(Environmental Pedology)
講授土壤的形成與功能(土壤的形成過程、土壤顆粒的功能、土層的功能、土體功能);土壤與環境的質能交換(土壤養分、水分的循環及其平衡、土壤與環境空氣交換、土壤熱能、化學能、潛能、其它物質的能量交換);土壤的環境背景值與容量(土壤背景值與地方病和污染病的關系、背景值采樣布點分析、我國主要土類背景值的分級與制圖、土壤污染質量評價基礎);土壤環境的污染與凈化(土壤污染與危害的特點、土壤污染指標、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重金屬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與凈化)、土壤生態優化原理與技術;土壤資源及其利用與保護(土壤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向、土地資源與人口容量);環境土壤問題調查研究與評價方法(樣品采集與分析、定研究與監測、環境土壤評價)。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牟樹森,青長樂編.環境土壤學. 農業出版社,1993
[2] 土壤學報,中國土壤學會主辦
[3] 應用生態學報,中國生態學會主辦
6.3.6.9植被恢復與重建專題(Topic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以恢復生態學原理與應用技術為基礎,全面了解恢復生態學的發展特點、學科前沿其社會經濟發展對該學科的需求驅動。在系統認識受損生態系統的退化機制及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退化類型、演替階段與干擾強度的診斷與辨識。通過結構與功能的優化配置及調控技術的設計與實施,對退化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并對恢復與重建效應進行評價。根據地方資源和經濟發展特點,分設以下子專題:
① 人工林林地退化機制與生態修復;② 礦山(銅礦、稀土礦、煤礦、瓷土礦、采石場等)廢礦、尾礦地植被恢復與重建;③ 石灰巖、紅砂巖等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與重建;④ 濕地健康評價與退化濕地的生態修復;⑤ 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及生態治理。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David LambDon Gilmour,退化森林的生態恢復與生態重建,IUCN——森林保護專論,2003
[2] Zev Naveh 著李秀珍譯,景觀與恢復生態學——跨學科的挑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趙曉英,恢復生態學——生態恢復的原理與方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 鄭昭佩,恢復生態學概論,科學出版社,2011
[5] 任海彭少麟等編,恢復生態學導論(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8
[6] Introduction to Restoration Ecology, Evelyn A. HoewllJohn A. HarringtonStephen B. Glass, Island Press, 2011
[7] Restoration Ec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ternational
6.3.6.10植物群落與環境專題(Topic of Pla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
主要講授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類型、功能、空間格局及分類體系。以生物多樣性為核心,深入認識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格局多樣性的內涵,了解植物群落的動態過程及其與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規律,掌握植物群落的分類與排序方法。模擬自然植物群落的成員組成、結構特點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篩選適宜植物物種,并進行配置模式與結構設計。
主要教材與閱讀文獻
[1] 宋永昌,植被生態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吳征鎰,中國植被,科學出版社,1980
[3] 林英,江西森林,中國林業出版社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4] 王伯蓀,植物群落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 蔣有緒,中國森林群落分類及其群落學特征,科學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6] 馬丹煒,植物地理學,科學出版社,2008
[7] 武吉華等,植物地理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生態學報,科學出版社
[9]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中國生態學學會,應用生態學報,科學出版社
[10] 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http://www.cvh.org.cn/cms/
七、碩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碩士研究生應在課程結束后、由院(系)組織進行中期考核。
碩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學后第三學期內,開題報告后,由所在學院統一組織和實施。考核審查小組應對考核對象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和科研能力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進行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審核、備案。具體要求按《江西農業大學關于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規定(修訂)》執行。
八、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8.1 科學研究
8.1.1選題
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有計劃、有組織地調查、收集、閱讀、分析和評價有關文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選題。在入學后的第三學期結束前完成開題報告書的撰寫。
8.1.2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書首先應征得導師認可,并在開題報告會前一周送達考核小組成員審閱。開題報告由考核小組進行論證,論證通過者,以書面形式報所在學院審批備案。在此基礎上,碩士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盡快擬定論文的具體工作計劃,并予以實施。具體要求按《江西農業大學關于學術型研究生開題報告的規定》執行。
8.1.3科學實驗或社會調查
科學實驗或社會調查是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的基石,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研究生動手完成。研究生在科學實驗或社會調查過程中,在導師指導下,學習和掌握適當的數據收集方法,學習和遵守實驗室操作規程和數據采集規范,能運用正確的統計方法和手段,自己動手取得學位論文所需要的第一手數據和資料。
8.2 學位論文
8.2.1論文工作中期報告
為使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工作得到所在學科集體的幫助,應階段性的向所在學科教師做科研報告。進入論文中期階段后,由碩士研究生報告科研工作的階段成果和存在的問題,聽取建議,改進論文工作。
中期研究報告后,由碩士生填寫《江西農業大學攻讀研究生論文工作中期報告情況表》,由指導教師審核后,送交研究生處備案。
8.2.2撰寫學位論文的要求
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是碩士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應表明作者碩士研究生應在本學科內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8.2.2.1 選題體現學科前沿和社會發展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學術價值、應用價值和創新性。
8.2.2.2 學位論文應是在導師指導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的。
8.2.2.3 論文的結論和所引用的資料詳實準確。
8.2.2.4 論文有獨立見解。
8.2.2.5 碩士學位論文字數約在2-3萬字。
8.2.2.6 學位論文必須遵守學術規范。
8.2.2.7 碩士研究生用于做學位論文的時間,一般不少于1年。
8.2.3論文發表要求
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或在省級以上學術會議(競賽)上發表與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1篇或作品1幅以上。具體要求按贛農大園發[2012] 3號文件《研究生在讀期間學術論文(作品)發表暫行規定》執行。
8.2.4論文送審、答辯與學位授予
研究生必須完成上述課程學習、修滿規定的學分,論文發表及學位論文等各項都達到規定的要求,經導師同意,論文經盲審通過后,學位論文方可提交答辯。由學院按照《江西農業大學學位授予細則》的要求,組織論文評審和答辯委員會。
學位論文通過答辯后,提交校學位委員會審批,審批通過者,即可授予學位,頒布發碩士學位證書和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090707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林學院(園林與藝術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9]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7]林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土壤侵蝕機理與水土流失治理 02植被恢復與生態工程 |
|
招生人數: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701數學或702化學 ④804森林生態學 |
|
備 注: | 復試科目:水土保持學 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
2021江西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090707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林學院(園林與藝術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9]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7]林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土壤保育與水源涵養(02)植被恢復與生態工程 |
|
招生人數: | 3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701)數學 ④(804)森林生態學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702)化學 ④(804)森林生態學 |
|
備 注: |
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 / 園林與藝術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是江西農業大學林學一級學科下的優勢學科之一。長期以來,學科立足于江西紅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狀況,以南方紅壤侵蝕退化特征及其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理論與技術、人工林退化及其恢復為主要研究內容,針對南方紅壤山地丘陵區水土流失和退化土地的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的深入研究。重點解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水土資源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所面臨的科學技術問題,為南方生態屏障建設提供技術支撐。2006年,獲批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獲批水土保持博士學科授權點。通過學科長期發展和傾力打造,圍繞南方水土保存、退化植被恢復和困難立地造林等南方重要的生態問題,在鄱陽湖流域尺度上開展了長期的連續定位觀測研究,組建了贛江流域森林生態定位研究中心,建設了江西九連山和廬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等野外基地,形成了一支專業背景齊全、職稱結構合理、年齡梯隊漸進和研究方向穩定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研究團隊。團隊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講師和助教7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其中,3人享受國務院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4人為博士生導師,2人評為省級教學名師,1人入選江西省“贛鄱英才 555 工程”,1人入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入選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人遴選為江西農業大學首席教授。
經過多年的積淀,該學科在南方丘陵區紅壤侵蝕機理、退化土地植被重建理論與技術以及水土保持新方法等研究領域均取得可喜研究成果并形成了鮮明的區域特色和優勢。其中,在南方崩崗侵蝕及其防治措施體系、礦山廢棄地生態復墾和困難立地植被恢復等方向的科研成就已在國內同類研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該學科的整體科研能力強,具備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省(部)級等多層次研究課題的能力。近年來,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國際合作、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國家級項目30余項;承擔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重點攻關項目多項。到帳經費800余萬元。取得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4項,三等獎5項,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其它各類成果獎勵 20 余項,發表學術論文 100 余篇,出版專著 5 部。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及其后續的科研成果轉化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地方經濟發展以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
團隊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國際合作的形式,已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與交流平臺。通過國內合作的形式,已與中科院相關院所、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和省內科研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機制。近10年來,團隊成員已有20多人次參加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巴西、韓國、韓國、日本等國家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有9人被國家留學基金委批準赴國外留學,為研究團隊師生跟蹤國際前沿提供了必要條件。
學科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各層次人才的培養。有效地構建了以理論聯系實際、校內外基地共建和產學研結合為特點的育人模式。2001年,“以科研項目為載體,開展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此外,獲江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2項,二等獎 2 項。“森林生態學”獲江西省研究生優質課程,主編或參編“十二五”規劃教材多部。現有1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30名碩士研究生在讀培養。
通過多年自身的努力與合作共建,該學科建立了土力學和水土保持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試驗室、礦物巖石標本館、人工濕地、退化地生態修復、困難立地森林培育和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園等多個教學基地和科研平臺,研究條件和手段得到快速提升。以校園網絡為基礎的期刊文獻檢索平臺高效運轉。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專業點分布
專業大學排名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22 | 北京林業大學 | A+ |
2 | 10298 | 南京林業大學 | A+ |
3 | 1071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A- |
4 | 10225 | 東北林業大學 | B+ |
5 | 10341 | 浙江農林大學 | B+ |
6 | 10389 | 福建農林大學 | B+ |
7 | 10538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B |
8 | 10626 | 四川農業大學 | B |
9 | 10677 | 西南林業大學 | B |
10 | 10086 | 河北農業大學 | B- |
11 | 10410 | 江西農業大學 | B- |
12 | 10434 | 山東農業大學 | B- |
13 | 10129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C+ |
14 | 10201 | 北華大學 | C+ |
15 | 10564 | 華南農業大學 | C+ |
16 | 10364 | 安徽農業大學 | C |
17 | 10466 | 河南農業大學 | C |
18 | 10657 | 貴州大學 | C |
19 | 10157 | 沈陽農業大學 | C- |
20 | 10504 | 華中農業大學 | C- |
21 | 10733 | 甘肅農業大學 | C- |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研究生院校排名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22 | 北京林業大學 | A+ |
2 | 10298 | 南京林業大學 | A+ |
3 | 1071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A- |
4 | 10225 | 東北林業大學 | B+ |
5 | 10341 | 浙江農林大學 | B+ |
6 | 10389 | 福建農林大學 | B+ |
7 | 10538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B |
8 | 10626 | 四川農業大學 | B |
9 | 10677 | 西南林業大學 | B |
10 | 10086 | 河北農業大學 | B- |
11 | 10410 | 江西農業大學 | B- |
12 | 10434 | 山東農業大學 | B- |
13 | 10129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C+ |
14 | 10201 | 北華大學 | C+ |
15 | 10564 | 華南農業大學 | C+ |
16 | 10364 | 安徽農業大學 | C |
17 | 10466 | 河南農業大學 | C |
18 | 10657 | 貴州大學 | C |
19 | 10157 | 沈陽農業大學 | C- |
20 | 10504 | 華中農業大學 | C- |
21 | 10733 | 甘肅農業大學 | C- |
數據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2007年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全國排名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1 | 北京林業大學 | A+ | 3 | 中國農業大學 | A | 5 | 東北林業大學 | A |
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A | 4 | 南京林業大學 | A | |||
B+等(14個): 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西南林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山東建筑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
B等(13個): 青島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浙江林學院、長江大學、山西農業大學、蘇州大學、四川大學、北京農學院、吉林農業大學 |
||||||||
C等(9個):名單略 |
|
|
|
|
1 | 北京林業大學 | 5★ | 39 |
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5★ | 39 |
3 | 東北林業大學 | 4★ | 39 |
4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4★ | 39 |
5 | 甘肅農業大學 | 4★ | 39 |
6 | 南京林業大學 | 4★ | 39 |
7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4★ | 39 |
8 | 四川農業大學 | 3★ | 39 |
9 | 福建農林大學 | 3★ | 39 |
10 | 江西農業大學 | 3★ | 39 |
11 | 北京師范大學 | 3★ | 39 |
12 | 陜西師范大學 | 3★ | 39 |
13 | 山東農業大學 | 3★ | 39 |
14 | 福建師范大學 | 3★ | 39 |
15 | 西南大學 | 3★ | 39 |
16 | 華中農業大學 | 3★ | 39 |
17 | 西安理工大學 | 3★ | 39 |
18 | 沈陽農業大學 | 3★ | 39 |
19 | 西南林業大學 | 3★ | 39 |
20 |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 2★ | 39 |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考研考什么
科目名稱 |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763計量經濟學 | 《計量經濟學導論》 | 杰弗里.M.伍德里奇 著,費劍平 譯校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
852土壤學 | 《土壤地理學(第三版)》 | 李天杰等編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923水土保持學 | 《水土保持學》 | 王禮先 | 中國林業出版社 |
975自然地理學 | 《自然地理學(第三版)》 | 武光和等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土壤地理學(第三版)》 | 李天杰等編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