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陜西中醫藥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陜西中醫藥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陜西中醫藥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陜西中醫藥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難嗎]
[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
[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群]
[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費]
[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基礎醫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招生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生招生](http://img.okaoyan.com/陜西中醫藥大學/5.jpg)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方劑學介紹
方劑教研室創建于20世紀五十年代的陜西中醫學院的前身--陜西中醫進修學校,1959年成立陜西中醫學院后本課程即定名為中藥方劑方劑教研室組。1984年根據國務院學位辦教研室目錄調整的有關精神,方劑教研室正式成立。方劑教研室自成立以來數十年間,由于歷屆教研室負責人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因此方劑教研室一直呈健康有序地發展,除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方劑學》課程以外,還相繼開設了《方劑學專業課題講座》、《方劑學經典著作節選》等相關選修課程。為適應時代需要,使方劑學知識結構更趨合理化,我們擬開設實驗方劑學、臨床方劑學等課程。本教研室教學隊伍實力雄厚,近三年主持國家級、部級、廳局級的科研課題達三十余項,經費金額為300余萬元。本教研室目前開展的研究主要有:①基于VIP- PKA-AQP3通路研究硝菔通結方治療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機制研究 人逾花甲之年,臟腑機能衰退,氣血運行減慢,便秘則是老年病中常見者之一,臨床中調理腸胃,潤腸通腑是一個重要環節,對延年益壽有著重要意義。②血脂平沖劑對高脂血癥大鼠CAM3及NO影響的實驗研究 高脂血癥是動脈硬化(AS)首要危險因素,在AS基礎上發生的冠心病高居死亡前列。資料表明,血清總膽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險性可減少2%,因此,高脂血癥的有效治療是防治AS的重要環節。篩選有效藥物,對防治該病意義重大。③基于“脾主運化”的仙鶴草調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線粒體能量代謝的研究 腦缺血是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高發疾病,近來的研究證實腦組織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降低與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病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是脾胃學說的重要理論之一,通過線粒體能量代謝的研究,將中醫“脾主運化”理論引入到缺血性腦病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以線粒體能量代謝為靶標,探討仙鶴草調控腦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抗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機制。④烏梅丸通過Notch信號通路促進腸粘膜屏障修復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作用研究 觀察烏梅丸對潰瘍性結腸炎(UC)大鼠結腸上皮細胞Notch信號通路的影響,揭示該方治療UC的作用機制。該研究以SD大鼠為研究對象,采用TNBS/乙醇灌腸誘導UC形成,通過烏梅丸灌胃給藥,Q-PCR法檢測各組大鼠結腸上皮細胞Notch-1、Hes-1、Math-1m RNA的表達。
鑒于我們所作的工作,于2005年方劑教研室被陜西中醫學院確定為院級重點教研室,同年被定為校級精品課程,2009年被定為省級精品課程。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并開始招收研究生。至今,本教研室共培養18屆50余名研究生(含在讀18名),計有6名攻讀博士生學位。
本教研室師資力量雄厚,方劑團隊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講師2人,2人為博士研究生導師,4人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13人中具有博士學位者6人,碩士學位者7人,學術梯隊合理,集教學、科研于一體,除每年圓滿完成研究生、本科生及專科生的教學任務,還承擔多項科研任務。
教研室師資概況:本教研室現有教職工四名。
朱慧淵,女,38歲,醫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方劑教研室主任。2014年獲得“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稱號。2002年-2005年在陜西中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中醫腦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2005年-2008年在浙江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病的實驗及臨床研究;在相關科研項目中主要負責動物實驗,如癡呆模型制作及凋亡基因分析,同時作為負責人與浙江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核影像醫學中心合作,在核影像醫學領域上,進行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的實驗研究。2008年博士畢業,同年進入陜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方劑教研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方劑配伍量效關系與臨床研究。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3項,廳局級項目3項。近三年期間共計在相關領域發表核心學術論文10余篇,參編《方劑學》教材及《中醫養生大辭典》各一部。
許愛英教授(退休),碩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方劑專業委員會委員,曾擔任方劑學教研室主任,從事《方劑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多3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方藥研究,近年來主持省、廳級課題3項,主持教學改革課題1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編寫教學用書7部,培養研究生10余名。公開出版醫學著作6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譯文2篇,獲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
曹蘭秀:女,44歲,博士,副教授,2006年博士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專業。研究方向:配伍對中藥功效的靶向控制作用。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主持廳局級4項。近三年期間共計在方劑學科研及臨床領域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其中核心收錄12篇。參編教材2部。
王江,男,40歲,博士,講師,2013年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學專業。研究方向,方劑配伍規律及辨證論治技巧。參與國家級課題2項,參與廳局級課題3項,主持校級課題一項。近三年發表核心論文3篇,參編教材1部。
藺煥萍,女,39歲,碩士,副教授,2006年畢業于陜西中醫藥大學方劑學專業。研究方向,脾胃病方藥臨床與實驗研究。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廳局級課題2項。近三年發表核心論文6篇,參編教材1部。
閆曙光,男,1981年10月1日生,36歲,陜西戶縣人,醫學博士,副教授,陜西中醫藥大學方劑學教研室教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九三學社成員。
主要從事方劑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3項,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省級科研項目5項,參編全國中醫院校規劃教材2部,發表論文10余篇,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1項。方向:寒熱并用方藥治療胃腸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傷寒金匱)介紹
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傷寒金匱)是陜西省教育廳1997年確定的省級重點學科。現有專職教師6人,兼職教師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6人,碩士學位者5人。學科在老一代學術帶頭人杜雨茂教授的引領下,經過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業隊伍,在我校的教學、科研、醫療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該學科1982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碩士學位授權專業;現有碩士生導師6人,自1978年招收碩士研究生以來,先后招收32屆120余名碩士研究生。在已畢業的102名碩士研究生中,有38人通過進一步深造獲得了博士學位,有50余人已成為國內高等醫藥院校教學、醫療或科研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高級專業技術骨干,為社會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目前,我學科(教研室)承擔著陜西中醫藥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專科生及成人教育等不同層次《傷寒論》、《金匱要略》、《傷寒思維與辨析》、《疑難病辨治思路》、《中醫學》等6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年均課時2000。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方的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張仲景六經辨證思維方法的研究,杜雨茂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研究。現承擔省部、廳局級科研項目16項,市校級科研項目3項。自1997年以來,學科成員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43部,編寫本、專科生或研究生使用教材13部,獲得各級各類學術成果獎勵30余項,其中省部級獎勵2項,廳局級獎勵20項。本學科的全體教師,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高標準的教研業績,為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不懈努力。
楊景鋒(1970-),男,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教務處處長、校招生辦主任職務,兼任全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理事、西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陜西省高教學會院校研究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10余部,主持廳局級以上課題10項。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糖尿病。
李小會(1972-),女,,博士,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任陜西中醫藥大學傷寒金匱教研室主任,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腎病一科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委員、仲景學會委員。
1998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傷寒論專業,獲碩士學位。2010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獲中醫內科腎病專業博士學位。從事教學、科研、臨床工作近20年,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著作及教材6部,為《陜西中醫學院學報》、《現代中醫藥》審稿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省廳級課題5項。獲咸陽市科技成果獎1項
譚穎穎(1976-),女,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7年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獲中醫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0年在美國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學系獲細胞生物學碩士學位。2010年10月回國后,在我校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廳局級課題3項。發表研究論文25篇,其中SCI論文5篇,參編教材4部。研究成果獲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咸陽市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
牛銳(1978-),女,醫學碩士,副教授。2003年本科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200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我校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后留校工作,承擔《金匱要略》、《婦幼保健學》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在臨床醫學系承擔教學管理工作。
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編著作1部,參與編寫教材、論著9部,主編校內教材1部。參與學術交流15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4項。2013年9月參加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委員會舉辦的首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楊軍(1970-),男,博士,副教授。先后畢業于甘肅中醫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與國家自然基金1項,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老年病。
谷浩榮(1983-),男,博士,講師。2014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專業,獲中醫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基于認知科學的張仲景方證理論體系及中醫理論基礎研究。
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編著作1部,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獲2016年全國“中醫社杯”高等中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優秀獎。
屈杰(1985-),男,博士,主治醫師,講師,陜西中醫藥大學傷寒金匱教研室專職教師。2016年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經方治療脾胃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主要從事《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課程的教學、科研工作,參與省部級課題2項,發表專業論文14篇,中文核心4篇,獲國家博士論壇三等獎一次,參編教材1部。
陳麗名(1988-),女,博士,講師。2016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專業,獲博士學位。參與973項目1項,參編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研究方向:方藥量效關系研究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聯系方式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聯系方式基礎醫學院辦公室電話:029-38185122
E-mail:jckb168@163.com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診斷學學科介紹
一、簡介中醫診斷學學科成立于1984年,2001年9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協作共建單位有河南、甘肅、貴陽中醫學院及寧夏和青海醫學院中醫系,1998年被批準為中醫診斷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本學科有長期穩定的研究方向。
中醫診斷學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在學術建設方面成績顯著,已經形成了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一是四診客觀化的研究;二是證候規范化的研究; 三是病證結合證候規律的研究;四是文獻資料的研究2004年至今,取得了國家、省部、廳局級等各級科研課題40余項,科研經費150余萬元,出版學術論著6部,主編和參編教材10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在條件建設方面迅速發展,現學科基地總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包括中醫診斷學研究室、重點學科實驗室、資料檔案室等。中醫診斷學科現有實驗設備120多萬元,為中醫診斷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
殷鑫,教授,醫學碩士,碩士生導師,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常務委員,任國家高等教育中醫診斷學教育委員會委員,秘書,中西醫臨床醫學系副主任。從事中醫診斷學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年,治學嚴謹,學術造詣高、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力。多年來,一直工作在醫教研的第一線,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建樹、聲譽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和培養指導能力,學科隊伍有較強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其畢業論文曾在第三屆全國內徑學術研討會上首位大會交流,參加了色診儀的研制,獲得了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學院教改項目獲學院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研制的紅山健兒口服液獲得了新藥批準文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6篇發表國家核心期刊,出版著作5部,其中擔任主編2部,編寫中醫診斷學教材一部。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傷寒論)學科介紹
中醫臨床基礎(傷寒論)學科是我院1977年成立的中醫專業骨干學科之一。該學科首任學科學術帶頭人杜雨茂教授,是全國著名傷寒論學家、中醫腎病治療大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陜西省名老中醫;第二代學科學術帶頭人曾福海教授教授,是全國著名傷寒論學家、中醫教育學家。第三代學科帶頭人王宗柱教授、張玉英教授,一直從事傷寒論教學和科研、臨床工作,對六經辨證論治及經方辨治呼吸病方面有較深入地研究,在國內傷寒學科界有一定的影響。在歷代學科學術帶頭人的帶領下,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經建設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學科團隊,在教學、科研、醫療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該學科1982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1997年被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的重點建設學科,1999年被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為二期重點建設學科,2008年通過陜西省教育廳檢查驗收而給予繼續建設。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逐步形了兩個穩定的研究方向:①傷寒名家(杜雨茂)學術經驗研究;②經方辨治疑難病(腎病、糖尿病)的理論、臨床及實驗研究。本學科歷經多年教學科研及臨床實踐,結合經典古籍的學科特點,繼承中醫傳統精華,貫徹古為今用,解決現代臨床常見病、疑難病為目標,開展經方辨治腎病、糖尿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同時學科在長期的建設工作中,形成了一支結構較合理、知識水平、政治業務素質較高,充滿活力,努力創新的學術隊伍。學科團隊中既有在國內知名的高年資的老專家教授,又有中青年高學歷的學術骨干,老中青結合。現有成員12人,教授及副教授6人;年齡在55歲以上4人、45—54歲3人、35—44歲3人、35歲以下2人;學科成員中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5人;有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9名。近3年來共承擔科研課題3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獲得項目資助金約102萬元。發表論文136篇,其中SCI收錄2篇,出版著作23部,其中編寫教材教參12部。
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所屬傷寒論是中醫學經典理論課程,也是中醫學本科專業標準規定的核心課程,學科團隊根據學科特點,把握學科的發展方向,追蹤學科前沿,本著古為今用原則,銳意進取、轉變教育觀念與教育思想,研究中醫經典課程的教學規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探索經典醫著教學創新模式。將科學研究的成果融入教材,貫穿于課堂教學,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水平。加強教材建設,團隊成員積極參加全國十一五、十二五統編、規劃教材及院校協編類教材的編寫工作,在教材建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主編了21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傷寒論講義》(本校自編教材),西部精品教材《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參編新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傷寒論思維辨析》、研究生教材《傷寒論理論與實踐》、普通高校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參編全國中醫教育類精編教材《傷寒論講義》。其中由學校教材建設委員會批準,本學科組織編寫的院內教材《傷寒論講義》在我校中醫學、針灸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等專業本科教學中使用,受到師生的好評,獲得2006年陜西中醫學院優秀教材一等獎;該教材2009年經過修訂后已成為我校的特色教材,獲得陜西省普通高校2011年度優秀教材二等獎。在課程建設方面,學科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及多媒體技術,精心建設《傷寒論》精品課程網站,不斷更新、完善《傷寒論》精品課程網頁內容,2011年《傷寒論》獲批陜西省精品課程。
學科建設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醫、教、研相互促進。及時將科研成果用于指導臨床實踐,使中醫經方在多發病、慢性病、疑難病的防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學科教師積極參加臨床醫療工作,為保障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積極主辦、參加與本學科相關學術交流,本學科教師多次參加全國臨床基礎學科研討會、全國仲景學術學說年會、研討會等專業學術會議。并于2009年8月成功舉辦了全國第十七屆仲景學術思想研討會;2010年4月舉辦了《首屆經方臨床應用與研究暨杜雨茂學術思想研討會》,2012年9月舉辦了《第二屆經方臨床應用與研究暨杜雨茂學術思想研討會》,2013年9月主辦了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名老中醫杜雨茂教授治療腎臟病臨床經驗暨學術思想研修班》,多次繼續教育學習班均獲得圓滿成功,與國內學者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擴大了學科在國內同行中的影響。
近三年來省教育廳重點學科建設拔款105萬元,學校配套470萬元用于學科建設,我校黨政部門、第一臨床醫學院及中醫系十分重視中醫臨床基礎(傷寒)學科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確保專款專用。2010年,批準成立杜雨茂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室;加大經方實驗室建設力度,新增購實驗儀器價值490余萬;隨著學校后期臨床教學改革,完善了臨床實踐基地的建設,并購置專業圖書200余冊,使研究室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實驗室建設從低水平向高層次的飛躍。上述學科發展軟、硬件建設的不斷完善,初步改變了經典課程單純的理論教學,理論研究的局面,為走上教、醫、研三位一體共同發展,互相促進的學科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且在上個3年建設周期中,一批年輕化、高學歷、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基本形成,學科研究方向進一步凝練,為完成學科既定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師資力量
我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123名教職工,其中專職教師中有博士53名、碩士50名,副教授以上56名,國家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師德先進個人2人,省級先進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陜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校級十大名師7人,校級特聘教授5人校學術帶頭人2人,校骨干教師18人,校級思邈學者2人,校級思邈新星2人,省級教學團隊1個。形成了一支敬業精神強、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介紹
基礎醫學院是我校中、西醫基礎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全校各專業、各層次中、西醫基礎課程和部分公共課程的教學工作。我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已成為陜西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多年來,基礎醫學院牢固樹立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狠抓內涵建設,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學生成才的嚴謹求學、團結和諧的教育環境,已成為我校高起點的高等教育教學和科研平臺。現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7門、省級教學團隊1個,碩士點5個,并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二級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研究室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1個,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校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
我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123名教職工,其中專職教師中有博士53名、碩士50名,副教授以上56名,國家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師德先進個人2人,省級先進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陜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校級十大名師7人,校級特聘教授5人校學術帶頭人2人,校骨干教師18人,校級思邈學者2人,校級思邈新星2人,省級教學團隊1個。形成了一支敬業精神強、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考研專業目錄及
考研派快訊,據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已發布,詳情如下:
學院 | 專業和擬招生人數 | 研究方向 | 導 師 | 初試考試科目 | 復試考試科目 | 備 注 |
001 基礎 醫學院 | 100501 中醫基礎理論12人 | 01(全日制)中醫理論的發生與演變研究 | 邢玉瑞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6中醫綜合(學術) | 中醫基礎理論 | 不招同等學力和跨專業考生 |
02(全日制)中醫體質理論的實驗與臨床應用研究 | 孫理軍 | 不招同等學力考生 | ||||
03(全日制)中醫藏象理論及臨床應用研究 | 張景明 | 無 | ||||
陳貴海 | ||||||
04(全日制)中醫治則治法理論的實驗及臨床研究 | 李翠娟 | 不招同等學力和跨專業考生 | ||||
田丙坤 | ||||||
100502 中醫臨床基礎10人 | 01(全日制)經方辨治慢性腎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 | 李小會 | 傷寒論 | 無 | ||
譚穎穎 | ||||||
02(全日制)經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 | 楊景鋒 | 金匱要略 | 不招同等學力考生 | |||
03(全日制)溫病方藥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 | 周永學 | 溫病學 | ||||
鄭旭銳 | 無 | |||||
100504 方劑學10人 | 01(全日制)方劑配伍規律與辨證論治技巧研究 | 周永學 | 方劑學 | 不招同等學力考生 | ||
02(全日制)脾胃病證的方藥研究 | 文穎娟 | |||||
03(全日制)配伍對中藥功效的靶向控制作用研究 | 曹蘭秀 | 無 | ||||
04(全日制)方劑配伍作用機理及微生態學評價 | 王 倩 | |||||
05方劑配伍量效關系與臨床研究 | 朱慧淵 | |||||
100505 中醫診斷學2人 | 01(全日制)證候的分子生物學調控機制研究 | 譚從娥 | 中醫診斷學 | |||
100601 中西醫結合基礎 22人 | 01(全日制)中醫藥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礎研究 | 于遠望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6中醫綜合(學術) | 生理學 | 無 | |
02(全日制)高血壓的神經調控機制 | 張 琪 | |||||
03(全日制)胰腺疾病的發病機制及中西醫結合治療 | 張 紅 | |||||
04(全日制)中醫藥對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防治機制研究 | 應小平 | |||||
05(全日制)中藥防治消化系統疾病作用機制的基礎研究 | 范 妤 | |||||
06(全日制)腫瘤免疫病理學研究 | 王小平 | |||||
07(全日制)惡性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晁 旭 | |||||
08(全日制)中醫藥作用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 | 魏敏惠 | |||||
09(全日制)中醫體質與疾病遺傳的基礎研究 | 韓洛川 | 不招同等學力考生 | ||||
李 軍 | 不招跨專業考生 | |||||
10(全日制)內科慢性疾病的實驗與臨床研究 | 閆平慧 | 診斷學 | 無 |
點擊【】查看更多專業目錄。
添加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分數線、陜西中醫藥大學報錄比、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群、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姐、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真題、陜西中醫藥大學專業目錄、陜西中醫藥大學排名、陜西中醫藥大學保研、陜西中醫藥大學公眾號、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陜西中醫藥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陜西中醫藥大學.png)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https://img.okaoyan.com/gzh/ky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