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民俗學與歷史文化碩士簡介

發布時間:2020-05-2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民俗學與歷史文化碩士簡介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民俗學與歷史文化碩士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民俗學與歷史文化碩士簡介 正文

0602Z1 民俗學與歷史文化
 
 
1. 學科點概述
該學科點是中國史一級學科下的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點,注重民俗學與歷史學的交叉與融合,培養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現有教師6人,其中教授3人。
該碩士點于2017年全國學科調整時設立,其前身為社會學一級學科下的“民俗學”碩士點。溫州大學民俗學學科始建于2000年,2001年成為校級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重點扶植學科”,2003年被批準為浙江省第一個民俗學碩士點,2005年4月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學科(B類)”,2007年被評為溫州大學“重中之重”學科B類。2012年被評為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點學科,并獲準建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基地。經過二十余年建設,該學科已經具備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近年來民俗學學科培養的碩士生計有7名考取重點大學博士生
 
2. 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內容
該學科設三個研究方向:第一,歷史民俗學研究。從事民俗學與歷史學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民間文化史、民俗學史、地方文化的歷史學與民俗學交叉研究(如溫州市文成縣劉伯溫文化研究)。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進行非遺保護理論研討和實地調查研究,并積極聯合地方非遺保護相關部門為地方文化建設服務。第三,區域民俗研究。進行特定地方民俗的調查研究。近年來學科團隊帶領研究生在溫州區域文化研究方面成績卓著,也有較多其它地方的民俗研究成果。研究生可選擇自己家鄉的特色民俗項目作為畢業論文選題。
 
3. 學科科研平臺建設
該學科的主要科研平臺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它是以溫州大學民俗學學科為依托,由浙江省文化廳與溫州大學聯合共建的非遺重點研究機構,2012年由浙江省文化廳發文批準成立。它是浙江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和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重點研究機構,主要任務是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發展提供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咨詢服務、資料信息等多方面服務。并注重聯合溫州市所屬各有關市縣政府部門(文化廣新局、非遺中心等),開展溫州地區的非遺研究與保護,為溫州市的文化建設工作服務。
該學科科研平臺還有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溫州大學民俗學研究所。該學科與溫州市、溫州大學聯合共建的溫州市發繡研究所、溫州民俗博物館,可作為研究生課外實踐平臺。
 
4. 人才培養質量與特色亮點
該碩士點自200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以來,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高質量人才,其中3人榮獲國家獎學金,8人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重點高校的博士生或博士后。畢業生就業順利,主要從事政府部門的文化建設、非遺保護等工作,大中專及中學的教學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出版社、報社、公司等單位工作等。
該學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社會大眾對傳統節日、民俗旅游、民間工藝等領域的持續關注,特別是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廣泛開展,與民俗學相關的問題不斷成為社會熱點,也使該學科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各地社會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傳統文化場館展示等工作的開展,急需大量專業的民俗學人才。在中國史一級學科下,民俗學吸取歷史學的營養,獲得新的學術增長點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該學科畢業生除了具備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功底、擅長田野調查研究之外,增加了歷史學素養,學術功底更加豐厚扎實,更能適應社會需求。
 
溫州大學

添加溫州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溫州大學考研分數線、溫州大學報錄比、溫州大學考研群、溫州大學學姐微信、溫州大學考研真題、溫州大學專業目錄、溫州大學排名、溫州大學保研、溫州大學公眾號、溫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溫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溫州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wenzhoudaxue/yanjiushengyuan_302429.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