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簡介

發布時間:2020-06-08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簡介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簡介 正文

 辦學歷史悠久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的前身是由我國第一個稀土礦發現者何作霖教授于1946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地礦系,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院訓為“涵海勵志 博古崇今”。
師資力量雄厚 學院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2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4人、中國海洋大學“筑峰人才工程”教授6人、“青年英才工程”教師10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2人。學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現有教授29人,博士生導師29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4人,副教授34人,高級實驗師4人,已形成了以院士、國家杰青、泰山學者、筑峰人才工程教授等為學術帶頭人,優秀青年學術骨干為中堅力量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學科設置齊全 學院密切結合國家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設有地質學(海洋地質方向)、勘查技術與工程(海洋地球物理方向)、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專業,均為省部級特色專業。其中,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海洋地質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為省級重點學科。擁有地質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資源與環境領域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同時在海洋科學一級學科下設置有海洋地質學和海洋地球物理學二個二級學科博士和碩士授權點,擁有地質學博士后流動站和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海洋地質學方向)。
教學科研平臺完善 學院現有海洋地球科學系、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系和河口海岸帶研究所,擁有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油氣開發與安全保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海洋地球科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海洋地球科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教學科研平臺,設置了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地球化學研究所、洋底動力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學院根據各專業的學科屬性和人才培養目標,先后建立了山東桃村、遼寧興城、山東半島海岸帶、新西蘭等國內外實習基地以及勝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等實訓基地。
人才培養特色顯著 學院人才培養體系完備,以理工融合、海陸并舉為顯著特色,強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大多數學生參加科研項目訓練,在國家和省部級大學生學科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50%以上本科生考取本校或國內外名校繼續深造,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連續多年達90%以上。
杰出校友貢獻卓著 著名學者何作霖院士、周明鎮院士、徐世浙院士、丘捷、白季楣、郝頤壽、張保民等教授曾在此執教。70余年來,學院培養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陽、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孫志輝、“天宮二號”零號指揮員王洪志等為代表的4000余名優秀畢業生。大多已經成長為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杰出人才和中堅力量,為支撐國家在地球科學研究、海洋資源勘探開發以及海洋管理等領域的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研水平穩步提升 近10年來,科研教學硬軟件建設投資超過2億元,年均到位科研經費超過6000萬元,承擔國家重點基金、國家863重大項目、973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多項國家海洋重大專項項目等。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其他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在基礎研究領域推進了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學術影響,多人次入選ESI全球高被引學者名錄和ESI全球TOP1%學者名錄;在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裝備研發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我國首套大功率海洋可控源電磁發射系統和4000米海底電磁采集站,填補了國內空白;研究成果有力支撐了國家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累計創造經濟效益達1300多億元。
中國海洋大學

添加中國海洋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國海洋大學報錄比、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群、中國海洋大學學姐微信、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真題、中國海洋大學專業目錄、中國海洋大學排名、中國海洋大學保研、中國海洋大學公眾號、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海洋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zhongguohaiyang/yanjiushengyuan_328349.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