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學大生命科學學院簡介

發布時間:2020-06-1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國科學技術學大生命科學學院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學大生命科學學院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學大生命科學學院簡介 正文



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由著名科學家貝時璋先生于1958年創建。1998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施蘊渝院士任首任院長,現下設四個系: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系、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系、系統生物學系(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組建)和醫藥生物技術系(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組建);八個研究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部、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研究部、系統生物學研究部、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部、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部、細胞生物學與發育生物學研究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部、植物與生態學工程研究部;二個中心:生態與環境研究交叉中心。并正在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另外,學院設有五個科研技術平臺:生命科學公共實驗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實驗動物中心、GMP中試基地、集成影像中心;五個國家級教學示范或人才培育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物學本科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基礎生物學國家級教學團隊、生物科學國家級特色專業。

學院現擁有國家生物學一級重點學科和中國科學院生態學一級重點學科,是生物學和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并與中國科學院8個研究所聯合培養研究生。

現有在校本科生277人,碩士研究生479人(其中留學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501人(其中留學研究生103人)人。依托的主要科研機構有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下設的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部和Bio- X交叉科學研究部、中國科學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腦功能和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生物醫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等。

從建系(院)開始,大力弘揚“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教學工作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和“教學科研相長”的理念。在新時期學校“質量優異、特色鮮明、結構合理、規模適度”辦學方針指導下,成立了生命科學本科實驗教學中心,統一管理全學院的本科實驗教學,集成分散的實驗教學資源,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設備的有效利用率和教學效果。2000年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授權,2002年被批準為“國家生物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07年生物學一級學科獲批準為生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獲批準成為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8年成為生物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同時,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建有“生物學野外教學實習基地”,在國家級安徽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建有“濕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野外教學實習基地“。

本科專業設置有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學制四年。本科專業按生物科學門類招生,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左右,生源質量在全校名列前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建有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生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神經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微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二級學科招生。有博士生導師(含兼職博導)60多名,目前每年約招收碩士生130多名(包括所系結合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60多名。學院還擁有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本科教育歷來重視基礎課程的教學,畢業生具有較為扎實的數理化知識基礎。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生命科學研究平臺和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院所學科和科研平臺,為本科生的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畢業本科生中,每年有1/3的同學獲得獎學金出國深造,1/3以上的畢業生攻讀本校、中科院和國內其他高校的研究生。

人才培養方面:本科培養實行3+1學制,學生有一年的時間在校內科研實驗室和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從事畢業論文研究。積極圍繞知識創新和學科交叉,在人才引進、學科方向調整以及新前沿項目部署等方面,建立和發展了蛋白質科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免疫生物學和醫藥生物技術、生物材料、系統生物學、生態學等新的學科門類。自首屆本科生畢業以來,已有6名畢業生獲得兩院院士稱號,他們是:施蘊渝、王志珍、陳霖、饒子和、王大成、陳潤生;3人獲國家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5人(見研究生院網頁)獲國家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9人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4人入選“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3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29人獲國家獎學金。

學院現有從事教學與科研的專任教師115名,其中正高級職稱57名,副高級職稱22名。教授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8名,“長江特聘教授”5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科技部“973”項目和基礎科學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4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12名,國家杰出青年海外合作基金主持人8名,863計劃重大專項課題主持人3名,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性項目主持人13名等一批學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9名。正高職稱中90%以上是近年來從海外吸引的優秀學術帶頭人。結構生物學群體和免疫學群體分別入選或入選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添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報錄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姐微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真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業目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保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眾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zhongguokexue/yanjiushengyuan_332868.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