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導師:林英

發布時間:2021-10-05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導師:林英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導師:林英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導師:林英 正文


  姓名:林英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68年1月
  職稱:副教授  學院:歷史系  最后學歷:博士

  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2002年6月開始任副教授。2002年以來發表中文論文7篇(一類刊物2篇,《世界歷史》,《世界宗教研究》),發表英文論文8篇, 專著2本。2004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后學習,2006年9月-2007年6月,雅典大學歷史與考古系;科研項目有3項(校級2項,國際合作1項);獲獎3項 (校級 1,省級1,國家級1項)


學習經歷:

1985年9月-1989年7月 吉林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學習,獲歷史學學士
1989年9月-1992年7月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專業方向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獲歷史學碩士。
1998年9月—2004年12月 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拂菻寶主——唐代中國與拜占庭帝國》


工作經歷

1992年8月至今 中山大學歷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
2000年9月-2001年2月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
2000年2月-2001年7月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希臘研究項目訪問研究生
2006年9月-2007年7月 雅典大學考古系博士后研究


主要教學工作

研究生選修課:古代中國與地中海世界, 中外關系史專題
本科生必修課:世界古代史;專業英語
本科生選修課:游牧民族研究 古希臘羅馬歷史文化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代中國與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史,前伊斯蘭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期)歐亞大陸上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博士論文探討拜占庭文明在唐代中國的傳播,考察當時希臘-羅馬文明在歐亞大陸東傳過程中的特點。


迄今獲得的科研資助和獎勵:

2000-2001,《唐代中國社會與拜占庭》,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資助
2001.2-2001.7,《唐代中國社會與拜占庭》,普林斯頓大學希臘研究項目資助。
2001-2002,《中國境內出土的拜占庭金幣——編目和討論》,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教師桐山研究基金。
2004年9月,受意大利非洲與東方研究院和意大利錢幣學會邀請和資助,參加“羅馬金幣在東方”研討會,發言題目為《中國境內出土的拜占庭金幣》。
2004年11月,開設的《古希臘羅馬歷史文化》全校公選課獲中山大學素質教育精品課程基金。
2005年1月,《中國境內出土的拜占庭金幣及其仿制品》,中山大學高等學術基金會項目。
2006年5月,《古希臘羅馬歷史文化》全校公選課入選中山大學校級精品課程。
2005年9月,希臘政府獎學金
2006年11月,2006年廣東省計算機教育軟件評審高等教育組網絡課程三等獎
2006年11月, 第十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件大賽高等教育組二等獎
2007年11月,希臘東西方溝通與合作基金會研究項目主要出版物


中文論文和著作:

(1)《夏商時代中國和早期希臘時期雅典婚姻制度的比較》,《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1期
(2)《唐代西域的可薩汗國》,《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新疆波馬出土的虎柄金杯中的拜占廷因素》,《藝術史研究》第3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4)《西突厥與拜占廷金幣的東來》,林中澤主編:《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
(5)《九姓胡與中原地區出土的拜占庭金幣仿制幣》,《歐亞學刊》第4輯,中華書局2004年。
(6)《金錢之旅:從君士坦丁堡到長安》,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7)《洛陽新發現的利奧一世金幣考釋》,《中國錢幣》2005年第3期(同Michael Metlich 合作撰寫)。
(8)《從地理的空間到想像的空間——唐宋畫史中的拂菻圖》,《藝術史研究》第7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9)《拂菻僧:關于唐代景教之外的基督教派別入華的一個推測》,《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
(10)《二十世紀中國與拜占庭帝國關系研究綜述》,《世界歷史》2006年第5期。
(11)《唐代拂菻叢說》,中華書局,2006年。

英文論文:

(12)“Some Chinese Sources on the Khazar and Khwarazm”, Archivum Eurasiae Medii Aevi (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01),VI,2000-2001。
(13)“Daqin: the Image of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First Century to the Fourth Century”, in LATOUMUS: REVUE D’ETUDES LATINES , (Belgium: Society d’Etudes Latines de Bruxelles), June, 2004.
(14)Lin Ying and Michael Metlich, “An Imitative Gold Coin of Leo I Found in Luoyang”, in Numismatische Zeitschrift, (Vienna: Institutes fur Numismatik und Geldgeschichte der Universiitat Wien), band 113-114, 2005.
(15) “Byzantine Gold Coin found in China and the Monetary Culture along the Silk Road”, in Silk Road Newsletter (Carlifornia: Silk Road Foundation), vol.3, 2005.
(16) “Sogdians and the Imitation of Byzantine Coins from the Heartland of China”, ērān ud Anērān:Studies presented to Boris Ilich Marsha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Birthday,Compareti, Raffetta, Scarcia, Eds.,Venice: Cafoscarina, 2006.
(17) “ From Portraiture of Power to Gold Coin of Kaghan: Western Turks and the Eastward Diffusion of Solidus”,From Aures to Denar:Roman Gold Coins in the East, Roma, 2006.
(18)“From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o the Imaginative Space:Change of Byzantine Image in the Tang and Song Painting”,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Byzantium and the Arabs, Y.Y.Al-Hijji V Christides eds., Athens: Institute of Graeco-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7.
(19) “Fulin Monk: Did Some Christian Community Other Than Nestorians Entered China during the Tang Period”, in Proche-Orient Chrétien (SAINTE-ANNE, Jerusalem, Isreal)

譯著
(20)《第四等級——歐洲中世紀婦女史》(著者:(以色列)Sularmith Shahar),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中世紀歐洲》(著者:意大利 Andrea Dué,Renzo Rossi),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山大學

添加中山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山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山大學報錄比、中山大學考研群、中山大學學姐微信、中山大學考研真題、中山大學專業目錄、中山大學排名、中山大學保研、中山大學公眾號、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山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山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zhongshandaxue/daoshi_474914.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