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介紹

發布時間:2016-07-23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介紹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介紹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介紹 正文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介紹
  學院簡介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于2008年12月由原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和人類學系聯合組建,其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及濃厚的底蘊,諸多國內著名社會學、人類學學者任教于此,如史祿國、鄧初民、顧頡剛、許地山、朱亦松、容肇祖、胡體乾、言心哲、傅尚霖、黃文山、蕭雋英、商承祚、楊成志、陳序經、鐘敬文、董家遵、楊慶堃、岑家梧、梁釗韜、何肇發等知名學者為社會學與人類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學院現擁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博士授權點6個,碩士授權點7個,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MSW),人類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社會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其學源結構合理,主要來自于英國、美國、日本、香港和中國大陸多所著名大學,現有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1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及“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學院現有學生總數969人,博士研究生87人,碩士研究生172人,本科生710人,其中留學生人數(含港澳臺學生)16人。
  學院秉承中山大學“善待學生”的辦學核心理念,堅持“教學實習、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開展以傳承大學文化為主體的多層次素質教育,且充分利用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加強與海外的教學合作,有力地推動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進步。
  專業設置
  博士后流動站(1個):社會學(一級學科)
  博士授權點(6個):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
  碩士授予點(7個):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社會工作
  本科專業(4個):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工作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1個):社會工作碩士(MSW)
  科學研究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學院教師秉承學術傳統,重視科研創新,在國內相關學科諸多領域處于領先水平,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優勢研究方向,并取得多項重大研究成果。
  ★特色研究方向
  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族群與區域文化、民族考古學、歷史人類學、民俗與非物質遺產、宗教學與宗教人類學、應用社會學(社區研究、經濟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消費社會學、旅游社會學、勞工研究、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應用人口學(人口與社會變遷、人口流動、老齡研究、香港人口和移民研究)。
  ★科研項目
  2006至2008年,學院教師承擔了136項國家級、省部級縱向項目和政府橫向項目,10項國際合作項目(如世界銀行、LUCE、FORD基金會資助課題等),立項經費超過2400萬元,其中包括2項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項,并有10余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科研獎勵,對國家特別是廣東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術論文與專著
  2006至2008年,學院教師共出版專著教材37余部,其中包括人類學4套叢書20余本,在《社會學研究》、《考古學報》、《民族研究》、《管理世界》、《中國社會科學》、《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Elsevier Sc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等國內外知名權威刊物公開發表論文454篇,其中SSCI收錄論文35篇,CSSCI收錄論文250篇,另外還有許多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等轉載,顯示出較強的科研實力。
中山大學

添加中山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山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山大學報錄比、中山大學考研群、中山大學學姐微信、中山大學考研真題、中山大學專業目錄、中山大學排名、中山大學保研、中山大學公眾號、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山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山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zhongshandaxue/yanjiushengyuan_35856.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