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導師:潘根興

發布時間:2021-10-21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導師:潘根興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導師:潘根興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導師:潘根興 正文


  姓名(職稱):潘根興 教授
  性 別:男
  出生時間:1958年10月26日
  最高學位:博士
  聯系方式:025 8439 6027(Tel) 025 8439 6027(Fax) 
  所屬單位: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畢業院校:南京農業大學
  從事專業:土壤學
  研究方向:土壤生物地球化學與環境

  發表論文:
  SCI 收錄論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1)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selenium content of tea and the nutritional function of Se-enriched tea in rats. Plant and Soil, 2002. 238,2002:91~95;
  (2)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Se-enriched tea fertilized with sodium selenite and tea naturally high in Se to rats. 2001. J.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81,2000:202~204;
  (3) Effect of selenium on green tea preservation quality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tea protein. J.of Horticultural Sci. & Biotech.76(3), 2001:344~346;
  (4) Determination of selenium concentration in rice and the effect of foliar application of Se-enriched fertilizer or sodium selenite on the selenium content of rice.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J.Sci.Food Agric. 2002, 82 :869-872
  (5) Variation of δ13C in karst soil in Yaji karst Experiment Site, Gui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6), 2002:500~503;
  (6) Effect of selenium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green tea leaves harvested in early sprin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3.published on web.
  (7) Uptake and Transport of Selenite and Selenate by Soybean Seedlings of Two Genotypes, Plant and Soil, 2003,253:437-443
  (8)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organic carbon in paddy soils of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4,10,79-82
  (9)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topsoil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nd the Recent Trend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No 1( in press );
  (10)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 Cd in soil-crop system: Pedochemical effect versus genotypic effect. Plant and Soil, 2004, available online

  國內主要刊物論文
  (1) 潘根興,李戀卿,張旭輝,等.中國土壤有機碳庫量與農業土壤碳固定動態的若干問題. 地球科學進展,2003, 18(4):609-618
  (2) 潘根興,李戀卿,張旭輝. 土壤有機碳庫與全球變化研究的若干前沿問題.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00, 25(3):100~109;
  (3) 潘根興, 何師意,曹建華等.表層帶巖溶土壤系統中碳穩定性同位素的變異及其意義.科學通報, 2001, 46(22):1919~1922
  (4) 潘根興,Andrew C.Chang等,土壤-作物污染物分配與食品安全評價模型,應用生態學報,2002,13(7): 849~853
  (5) 潘根興,曹建華,何師意等.巖溶土壤系統對空氣CO2的吸收及其對陸地系統碳匯的意義----以桂林丫吉村巖溶試驗場的野外觀測和模擬試驗為例,地學前緣, 2000, 7(4):580~587
  (6) 李戀卿,潘根興,等,太湖地區水稻土表層土壤10年尺度重金屬元素積累速率的估計.環境科學,2002, 23(3):119~123
  (7) 潘根興,滕永忠.模擬條件下巖溶土壤系統水文地球化學動力學過程及其意義. 地球化學, 2000,29(3): 272 ~ 282
  (8) 潘根興,曹建華,周運超.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層系統碳循環中的意義. 第四紀研究, 2000,20(4):325 ~ 334
  (9) 潘根興,孫玉華,滕永忠等.濕潤亞熱帶峰叢洼地巖溶土壤系統巖溶系統中土壤碳的分布及轉移,應用生態學報, 2000, 11(1):69 ~ 72
  (10) 潘根興,曹建華.桂林丫吉村實驗場巖溶土壤碳轉移與水排碳作用. 自然科學進展, 2001,11(7):704~709
  (11) 曹建華,潘根興,袁道先.不同植物凋落物對土壤有機碳淋失的影響及巖溶效應. 第四紀研究, 2000,20(4):359 ~ 366
  (12) 胡秋輝,潘根興等.富硒茶葉硒的浸出率及化學特性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99,32(5): 69~72
  (13) 李戀卿,潘根興,張平究. 植被恢復對退化紅壤表層土壤顆粒中有機碳和Pb、Cd分布的影響. 生態學報,2001,21(11):1769~1774
  (14) 潘根興,韓永鏡.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對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的影響,環境科學, 2001, 22 (1):57~61;
  (15) 胡秋輝,潘根興等.天然富硒茶和人工富硒茶生理功能比較研究,營養學報,2001,23(3): 242~245
  (16) 胡秋輝,潘根興,安辛欣,等.富硒茶對大鼠抗氧化功能的影響.茶葉科學,2001, 21(1): 44~ 47
  (17) 潘根興,韓永鏡. 太湖地區水稻土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分布與變化,應用生態學報,2002, 13(2):171~174
  (18) 李戀卿,潘根興. 太湖地區土壤團聚體重金屬的分布及其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環境科學學報,2001, 21(5):607~612
  (19) 石盛莉,潘根興,王連峰,等.酸沉降影響下廬山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硫形態分布研究.生態學雜志,2001,20(1):9~12
  (20) 張艷玲,潘根興,等.江蘇省幾種低硒土壤中硒的形態分布及生物有效性.植物營養學報, 2002,8(3):355~357
  (21) 周運超,潘根興,等.太湖地區3種水稻土不同溫度培養中有機碳庫變化及其對升溫的影響.環境科學,24(1),2003:46~51
  (22) 潘根興,焦少俊,等. 低施磷條件下不同施肥對太湖地區黃泥土磷遷移性的影響. 環境科學,24(3),2003: 91~95
  (23) 吳新民,李戀卿,潘根興,等.南京市不同功能城區土壤重金屬Cu、Zn、Pb和Cd的污染特征. 環境科學,24(3),2003: 105~111
  (24) 李正文,張艷玲,潘根興,等.不同水稻品種子粒Cd、Cu和Se的含量差異及其人類膳食攝取風險. 環境科學,24(3),2003:112~115
  (25) 張平究,李戀卿,潘根興等. 長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區黃泥土表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基因多樣性變化. 生態學報,2004,在刊
  (26) 模擬酸雨對太湖地區土壤-植物系統中銅的化學行為的影響.環境科學學報, 21(4), 2001: 459-464

  科研項目:
  1、中國主要水稻土有機碳的固定機制、穩定性與碳匯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0231016,2003-2006,140萬元);
  2、土巖界面硒的交換、遷移及其生物有效性機理與調控(科技部“973”項目專題G1999011808-3,2000-2004,32.6萬元);
  3、西南巖溶地區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喀斯特發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部專項研究計劃項目, 2003~2005,36萬元)
  4、土壤升溫對水稻土移動性碳的影響及其環境反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2- 2004,29.0萬元);
  5、植物對土壤硒吸收的基因差異及其利用(教育部博士點專項研究基金2000~2003, 6.0萬元);
  6、土壤-水稻系統中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動態特征及其量化模式(教育部重點項目, 2002~2003,11.0萬元);
  7、巖溶景觀中土壤生物多樣性及其對生態指示(教育部博士點專項研究基金2003 -2005, 8.0萬元)。
  8、國土資源部和江蘇省《國土地球化學調查》中“重金屬土壤-植物遷移與食物安全及富硒植物開發前景”子專題(2004.1-2005.12, 50萬

  榮譽及獲獎:
  1、現任南京農業大學國家高等學校土壤學重點學科帶頭人,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部批)所長。
  2、國務院第五屆學科評議組農業資源利用(土壤學與植物營養學)學科召集人;
  3、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營養學會肥料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環境演變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學會污染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巖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球化學學會終身會員;
  4、全球土壤環境恢復網絡亞太地區中心成員;
  5、土壤質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土資源部巖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兼職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農業部亞熱帶資源與環境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6、 中國科學院‘十五’重大咨詢項目“西部生態環境”專家咨詢組成員;
  7、《土壤學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生態環境》、《南京農業大學學報》、《中國巖溶》、《地球與環境》等雜志編委
  8、 國土資源部、江蘇省“國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重大項目專家組成員(2003-2005)
  9、 1999年,2003年分別獲教育部和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各一次
  10 、199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更新或錯誤,請聯系我們進行更新或刪除,聯系方式

添加南京農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南京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南京農業大學報錄比、南京農業大學考研群、南京農業大學學姐微信、南京農業大學考研真題、南京農業大學專業目錄、南京農業大學排名、南京農業大學保研、南京農業大學公眾號、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南京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南京農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南京農業大學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nanjingnongyedaxue/daoshi_499101.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