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導師:楊任民
![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導師:楊任民 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導師:楊任民](http://img.okaoyan.com/安徽中醫藥大學/6.jpg)
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導師:楊任民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微信,為你答疑,送資源
![](http://m.btfokj.cn/images/okaoyanzuoxi.jpg)
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導師:楊任民 正文
楊任民
,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安徽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華醫學會安徽分會神經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安徽省醫學會名譽會長。華東六省一市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1954年畢業于安徽醫學院,同年參加了衛生部神經精神科高級師資培訓班,1983年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先后擔任安徽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安徽中醫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歷任第一、二屆中華神經病學學會委員、第二~七屆中華醫學會安徽分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第一~四屆華東六省一市神經病學學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第一屆中國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二屆中國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專業委員會顧問、第二、三屆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資深評審專家。從事神經內科病房、門診、教學、科研等一線工作近60年,長期以來致力于中西醫結合肝豆狀核變性(HLD)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HLD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分型、治療、療效評價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提出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和臨床療法,制定了HLD的診斷、分型和療效評價標準,參與撰寫了我國首個HLD的診療指南,提高了該病癥狀的緩解率,降低了病死率,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醫學界公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奠基人和該領域最具權威的專家。
承擔和參與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安徽省科技廳、教育廳和衛生廳等科研基金項目。2000年主持《肝豆狀核變性中西醫結合基礎與臨床研究》科研項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99-1-004-1),2003年主持《肝豆狀核變性的中西醫結合結合基礎與臨床研究》項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200303LC-043-47-05),2009年主持《口服二巰丁二酸解銅中毒的作用及其臨床應用》獲上海市科學技術三等獎(20094451-3-R04),2010年參與《情緒認知能力的測量、情緒加工的特異性神經機制研究及其臨床應用》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4451-3-R04)。
共發表學術論文250余篇,著作20余部,1995年主編了國內首部肝豆狀核變性專著《肝豆狀核變性》,2011年主編出版專著《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
擅長:
神經內科疑難雜癥的診斷和治療,在國內首次報道了Shy-Drager綜合征等10余種疾病,目前的研究涉及神經遺傳疾病(肝豆狀核變性、脊髓小腦共濟失調、肌營養不良癥等)、神經變性疾病(帕金森病、癡呆、運動神經元病等)、神經肌肉疾病(炎性肌病、代謝肌病、重癥肌無力等)、神經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Devic病、Balo病、AIDP等)的生理生化、病理、基因診斷和治療研究。
門診時間:
每周一下午楊任民教授專家門診
1.發表論文(近5年)
[1]程楠,王訓,胡紀源,喻緒恩,周志華,吳君霞,韓詠竹,楊任民.淺談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碩士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1):1101-1102.
[2]溫占秋,楊任民,程楠,趙靜,劉俊,韋玉國,韓永升.肝豆狀核變性睡眠障礙研究.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9):33-35.
[3]喻緒恩,胡文彬,韓詠竹,楊任民,程楠,王訓,胡紀源,李凱.Wilson病在安徽省的地域性.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2,38(7):435-438.
[4]胡文彬,韓詠竹,楊任民,程楠,薛本春,孫道銀,喻緒恩,韓永升,葉冬青.安徽省金寨縣和利辛縣漢族人群肝豆狀核變性的患病率調查.安徽醫學,2012,33(6):734-737.
[5]程楠,趙靜,王訓,喻緒恩,胡紀源,韓詠竹,楊任民.安徽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基因型與中醫證型相關性.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2,31(01):23-26.
[6]徐文,楊任民.Wilson病患者的鐵代謝相關指標研究.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2,20(1):16-20.
[7]喻緒恩,胡文彬,韓詠竹,王訓,程楠,韓永升,胡紀源,楊任民.脂質沉積性肌病的臨床特征及病理表現.安徽醫學,2011,32(05):565-567.
[8]喻緒恩,王訓,孫丹丹,石永光,付曉明,周志華,程楠,胡紀源,韓泳竹,楊任民.兒童型脊肌萎縮癥的臨床特點.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4(6):452-453.
[9]周志華,王訓,喻緒恩,余鋒,韓詠竹,程楠,徐銀,韓永升,楊任民.干燥綜合征并發帕金森綜合征1例及文獻復習.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1,19(05):496-499.
[10]程楠,趙靜,王訓,胡紀源,韓詠竹,楊任民.安徽地區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不同基因亞型分布頻率的研究.安徽醫學,2011,32(02):131-133.
[11]胡文彬,韓詠竹,薛本春,程楠,孫道銀,葉冬青,楊任民.安徽省含山縣肝豆狀核變性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華醫學雜志,2011,91(13):894-897.
[12]溫占秋,楊任民,胡紀源.肝豆狀核變性非運動障礙研究述評.中醫學報,2011,26(12):1492-1494.
[13]胡紀源,王訓,李凱,胡文彬,韓詠竹,程楠,楊任民.A型肉毒毒素治療肝豆狀核變性所致嚴重扭轉痙攣的近期療效觀察.安徽醫學,2010,31(05):464-465.
[14]程楠,陸兵勛,杜益剛,王訓,胡紀源,韓詠竹,潘速躍,楊任民.華中和華東地區肝豆狀核變性患者ATP7B基因第13號外顯子突變的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0,23(01):1-3.
[15]劉巖,韓永升,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心血管改變及機制.安徽醫學,2011,32(1):105-107.
[16]蘇曾鋒,胡文彬,張穎,韓永升,李傳富,韓詠竹,楊任民.驅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局部腦血流量的影響.山東醫藥,2010,50(4):12-14.
[17]張東鋒,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中西醫治療概況.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0,29(1):78-80.
[18]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驅銅治療的再認識.醫藥專論,2010,31(5):257-260.
[19]胡文彬,楊金鵬,韋玉國,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頸部及顱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結果分析.安徽醫學,2010,31(9):1015-1017.
[20]李代鳳,程楠,張黎,程春香,胡紀源,韓詠竹,楊任民.熱敷,按摩治護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扭轉痙攣療效觀察.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21(6):1921-1923.
[21]程楠,陸兵勛,杜益剛,王訓,胡紀源,胡文彬,李凱,韓詠竹,潘速躍,楊任民.中國人Wilson病患者基因高頻突變位點的快速檢測.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26; (04):414-417.
[22]程楠,胡紀源,王訓,韓詠竹,楊任民.中西醫結合除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硬化的長期療效觀察.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9,28(03):6-9.
[23]胡文彬,吳舒梅,楊金鵬,蘇增鋒,馬心鋒,楊任民.非腦型肝豆狀核變性成人患者智商測定結果分析.安徽醫學,2009,30(2):97-100.
[24]王訓,韓永升,韓詠竹,胡紀源,李凱,喻緒恩,楊任民,楊斌.成肌細胞移植治療DMD模型-mdx鼠骨骼肌Dystrophin表達的實驗研究.安徽醫學,2009,30(2):101-103.
[25]王共強,韓詠竹,楊任民,王訓,李凱,胡紀源,李清清.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執行功能障礙.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9,(12):1262-1264.
[26]王共強,韓詠竹,楊任民,王訓,李凱,胡紀源,馬心鋒.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流體智力的神經心理學研究.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9,17(5):490-493.
[27]王訓,趙靜,吳君霞,薛本春,叢時兵,胡紀源,韓詠竹,楊任民.丹參粉針劑聯合谷胱甘肽護肝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肝纖維化改善作用的觀察分析.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1(1):6-8.
[28]王共強,李代鳳,韓詠竹,李凱,馬心鋒,楊任民.肝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認知靈活性的研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2):122-123.
[29]楊任民,葉群榮,王訓.Brown-Vialetto-Van Laere綜合征一家系報告及文獻復習.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9,17(1):35-40.
[30]楊廣娥,胡文彬,韓麗,吳筠凡,楊任民.30例Wilson病患者動態心電圖分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9,28(4):22-24.
[31]程楠,洪銘范,胡紀源,王訓,韓詠竹,楊任民.應用雙重PCR-SSCP檢測Wilson病患者的基因突變.醫學研究雜志,2008,37(10):40-42.
[32]張雷,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合并出汗障礙的臨床研究.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0):2585-2587.
[33]許力,楊任民,洪銘范,胡文彬,韓詠竹,翟志敏.驅銅治療對Wilson病免疫功能影響的觀察.中華全科醫學,2008,6(8):776-777.
[34]胡文彬,吳舒梅,薛本春,蘇增鋒,楊金鵬,楊任民.苦參素聯合驅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的影響.安徽醫藥,2008,12(11):1071-1072
[35]張雷,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唾液分泌量的研究.安徽醫學,2008,29(4):421-422.
[36]畢偉,朱麗紅,程楠,王訓,胡紀源,楊任民.中國人Wilson病ATP7B基因啟動子區的研究.安徽醫學,2008,29(1):4-7.
[37]楊任民,王允琴,戴秀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脊髓炎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8,16(5):509-511.
[38]叢時兵,呂有魁,吳君霞,洪銘范,韓詠竹,楊任民.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對肝豆狀核變性家族中無肝豆狀核病變診斷依據的同胞兄妹的臨床診斷意義.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8,16(4):357-360.
[39]葉群榮,楊任民.Marchiafara-Bignami病1例并文獻復習.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7,15 (4):423-425.
[40]楊廣娥,王訓,徐經生,吳君霞,何志超,楊任民.驅銅聯合活性維生素D3治療對Wilson's病患者骨骼及代謝的影響.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7,13(9):667-669.
[41]喻緒恩,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132例顱腦MRI掃描分析.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24(1):30-34.
[41]薛本春,韓詠竹,楊任民.Wilson病患者血清MMP-1、TIMP-1的檢測及其臨床應用價值.安徽醫藥,2007,11(10):905-908.
[42]叢時兵,魏詠梅,楊任民.腦梗死后早發性癲癇發作臨床特點分析.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7,15(2):165-168.
[43]薛本春,楊任民,胡紀源,韓詠竹,王居華.肝豆湯Ⅳ號聯合短期驅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7(9):785-788.
[44]蘇增鋒,胡文彬,胡紀源,孫國,韓詠竹,楊任民.120例肝豆狀核變性腎臟聲像圖分析.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7,23(11):1593-1596.
[45]韓永升,王訓,韓詠竹,胡紀源,楊任民,胡聞,陳柯.新生C57BL/6小鼠成肌細胞體外培養、純化和鑒定的實驗研究.安徽醫學,2007,28(2):85-87.
[46]薛本春,楊任民,胡紀源,韓詠竹,王居華.肝豆湯Ⅱ號干預治療Wilson病患者肝纖維化機制探討.安徽醫學,2007,28(4):296-299.
[47]丁小靈,楊任民,鄔志偉,吳競生,程昭昭,李淮玉.抗磷脂抗體、活化蛋白C抵抗與腦梗死的關系研究.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24(3):323-325.
[48]吳舒梅,胡文彬,楊任民.二巰丙磺鈉的過敏反應及其治療方法.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6,25(6):45-47
[49]楊任民,張尊勝.肝豆狀核變性的病因及診療進展.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8):3-6
[50]石元洪,胡紀源,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進展.醫學綜述,2006,12(3):161-163
[51]許力,楊任民,洪銘范.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免疫功能監測.蚌埠醫學院學報,2006,31(5):456-458
[52]石元洪,洪永春,楊任民,胡紀源.肝細胞體外培養對肝豆湯排銅作用的拆方研究.陜西中醫,2006,26(9):1145-1147
[53]呂達平,韓詠竹,王訓,洪銘范,胡紀源,楊任民.WD患者肝細胞中P型ATP7B酶和CP存在及相關性的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05,32(10):1257-1259
[54]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藥物治療.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22(3):196-199
[55]王共強,洪銘范,楊任民,李凱,韓詠竹.肝豆狀核變性骨密度測定與骨關節癥狀的研究.中國基層醫藥,2005,12(3):259-260
[56]呂達平,韓詠竹,王訓,洪銘范,胡紀源,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細胞銅代謝的研究.中華神經科雜志,2005,38(7):464
[57]呂達平,韓詠竹,王訓,胡紀源,洪銘范,李凱,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細胞中P型ATP7B酶水平及功能的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5,18(3):173-175
[58]吳君霞,王蓉,韓紅波,何志超,林祥宏,許贛,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纖維化血清標志物的變化.放射免疫學雜志,2005,18(3):171-173
[59]吳君霞,林祥宏,韓紅波,何志超,許贛,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血清PCⅢ和TGF-β1的測定及臨床意義.放射免疫學雜志,2005,18(1):16-17
[60]嚴永興,程楠,洪銘范,胡紀源,韓詠竹,楊任民.中國人Wilson病WD基因12號外顯子突變研究.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5,13(1):39-41
[61]胡文彬,楊廣娥,王共強,楊任民.Comparison of memory quotient between non-cerebral 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 patients and normal people.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4,8(25):5384-5385
[62]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I號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微量元素排泄的影響.4165
[63]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病因及治療進展.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3,11(4):417-419
[64]張利軍,呂有魁,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服用青酶胺致PRCA 1例.承德醫學院學報,2003,20(2):169
[65]楊廣娥,洪銘范,楊斌,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異常骨代謝機制研究.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29(3):201-203
[66]胡紀源,王共強,程楠,王訓,洪銘范,韓詠竹,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合并癲癇的表現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9):793-797
[67]呂有魁,洪銘范,韓詠竹,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纖維化水平與其臨床表型,Child分級關系的研究.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4,14(2):74-78
[68]胡紀源,楊任民,韓詠竹,洪銘范,王訓,李凱,胡文彬.六種金屬中毒解 毒藥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研究.安徽醫學,2004,25(5):361-365
[69]嚴永興,程楠,洪銘范,胡紀源,韓詠竹,楊任民.中國人WD基因12號外顯子突變研究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12(4):248-250
[70]鐘平,楊任民.30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驅銅治療后腦電圖變化與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3,12(2):
[71]胡紀源,洪銘范,蘇增峰,程楠,韓詠竹,楊任民.1200例肝豆狀核變性的肝脾膽腎聲像圖表現及臨床研究.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3,11(2):161-165
[72]汪凱,楊任民,Ramjahn,Hoosain.Wilson病患者的厭惡情緒加工障礙.中華神經科雜志,2003,36(2):90-93
[73]胡文彬,楊廣娥,王共強,楊任民.非腦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和正常人記憶商數比較.中國行為醫學雜志,2003,12(3):282-283
[74]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Ⅰ號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神經電生理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1):14-17
[75]李凱,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并發糖尿病2例.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2(8):504-505
[76]王曉平,楊任民,林祥宏,吳君霞,程楠,陳志武.巰甲丙脯酸與二巰基丙磺酸鈉治療肝豆狀核變性.中華肝臟病雜志,2002,10(5):389
[77]楊斌,胡紀源,洪銘范,楊任民.中國人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Gln點突變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4):280-282
[78]楊斌,胡紀源,程楠,楊廣娥,楊任民.中國人Wilson病ATP7B基因Thr935Met突變與臨床表型的關系研究.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2,10(4):11-12
[79]楊任民,程楠.中西醫結合治療198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近期療效及隨訪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9):657-659
[80]胡文彬,楊任民,任明山,楊廣娥.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ndou Tablet I (肝豆片I號) on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CJIM,2002,8(1):7-10
[81]胡紀源,吳君霞,何志超,林祥宏,程楠,王訓,韓詠竹,楊任民.二巰基丙磺酸鈉驅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銅代謝的影響.放射免疫學雜志,2001,14(1):1-2
[82]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Ⅰ號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膽汁微量元素影響的前瞻性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7):507-509
[83]洪銘范,王共強,楊任民,韓詠竹,胡文彬,蘇增峰.肝豆片對34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臟聲像圖及其功能的影響.中醫雜志,2001,42(2):93-94
[84]胡紀源,呂達平,王共強,何光遠,程楠,王訓,洪銘范,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誤診研究.中華醫學雜志,2001,81(11):642-644
[85]洪銘范,呂達平,蘇增峰,李凱,胡紀源,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合并膽囊異常及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11):653-654
[86]胡紀源,何光遠,李凱,程楠,王訓,韓詠竹,楊任民.小兒肝豆狀核變性誤診病例分析及治療觀察.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12):720-722
[87]劉康永,韓詠竹,楊任民.中藥肝豆湯對遺傳性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銅鋅代謝的影響.現代康復,2001,5(7):49-50
[88]張志,洪銘范,任明山,韓詠竹,蔡永亮,楊任民,琚雙五,范玉新.DNA測序證實的Wilson's病ATP7B基因第14外顯子一種新型移碼突變.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0,8(1):12-14
[89]程楠,楊任民,洪銘范,張志,胡紀原,任明山,韓詠竹,蔡永亮.PCR-酶切法檢測Wilson病935密碼子基因突變.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0,8(3):24-25
[90]張尊勝,楊任民.Wilson病患者血清氧化物和抗氧化物水平與內臟損傷的關系.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13(6):339-341
[91]王曉平,楊任民.Wilson病診斷和治療現狀.中國醫學文摘,2000,21(5):665-669
[92]張尊勝,楊任民.Wilson患者驅銅及抗氧化治療前后血清中氧化物和抗氧化物水平的研究.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35(4):266-268
[93]任明山,張志,蔡永亮,呂達平,張尊勝,楊任民.二巰丁二酸與青霉胺長期維持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療效比較.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0,19(3):167-168
[94]湯其強,楊任民,韓詠竹,任明山,洪銘范,王曉平,蔡永亮,胡紀原,季俊,丁麗俐.肝豆湯對肝豆狀核變性皮膚成纖維細胞模型銅代謝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1):37-39
[95]王曉平,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病基于替代醫學的治療展望.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0,12(2):131-133
[96]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2):79-80
[97]王訓,何光遠,韓詠竹,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合并原發性肝癌--病例報告及文獻復習.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0,9(3):236-238
[98]蔡永亮,許圣弘,楊任民,王曉平.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調查.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1):46-47
[99]楊斌,蔡永亮,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服青霉胺致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報告.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13(6):331
[100]王共強,洪銘范,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首發癥狀與誤診相關性分析.實用醫學雜志,2000,16(4):337-338
[101]趙連旭,楊任民,胡紀原,林蓮初.女性肝豆狀核變性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研究.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33(6):349-351
[102]楊任民.銅與肝豆狀核變性.大眾衛生報,2000,8
[103]洪銘范,王共強,楊任民,胡紀源,王曉平,呂達平.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硬變及肝臟功能的改善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12):890-892
[104]胡紀源,韓詠竹,蔡永亮,楊任民.A型肉毒毒素治療HLD所致痛性強直性痙攣.中國新藥雜志,1999,8(7)
[105]洪銘范,琚雙五,任明山,張志,范玉新,胡紀原,韓詠竹,楊任民.Wilson病基因第18外顯子多態及突變研究.中國臨床神經科學,1999,7(3):129-131
[106]王訓,楊任民.二巰丁二鈉對大鼠銅負荷模型銅代謝的影響.中國新藥雜志,1999,8(7)
[107]陳松林,楊任民.二巰基丙磺酸鈉對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療效及相關元素影響的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9,12(3):181-182
[108]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病因及治療進展.臨床內科雜志,1999,16(3):120-121
[109]洪銘范,張志,胡紀原,任明山,韓詠竹,楊任民,琚雙五.肝豆狀核變性患者ATP7B基因第14外顯子突變的研究.安徽醫學,1999,20(3):8-9
[110]韓詠竹,何光遠,王訓,李凱,王共強,楊任民.中藥肝豆片I號與二巰基丁二酸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療效的比較.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2):69-70
[111]韓詠竹,王訓,楊任民.4種驅銅新藥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不良反應.中國新藥雜志,1998,7(2)
[112]韓詠竹,王訓,王曉平,蔡永亮,楊任民.4種驅銅藥對肝豆狀核變性療效的比較研究.中國臨床神經科學,1998,6(3):160-163
[113]胡文彬,楊任民.34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24小時大便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8,24(1):55-56
[114]韓詠竹,王訓,楊任民.DMPS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評價.安徽醫學,1998,19(4):6-8
[115]韓詠竹,王訓,任明山,蔡永亮,楊任民.EDTA治療240例Wilson病臨床評價.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15(1):41-42
[116]許月芳,范玉新,余龍,江螢,楊任民,韓詠竹,崔映宇,任明山,趙壽元.PCR直接測序在Wilson病基因第8外顯子檢出一個突變熱點.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1998,15(5):284-287
[117]范玉新,余龍,江螢,許月芳,楊任民,韓詠竹,崔映宇,任明山,趙壽元.Identification of a mutation hotspot in exon 8 of Wilson disease gene by cycle sequencing.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0,113(2):172-174
[118]任明山,范玉新,韓詠竹,吳國俊,辛玉蓉,楊任民,余龍.Wilson病膽汁Cu,Zn與臨床表型的關系.華人消化雜志,1998,6(4):285-287
[119]琚雙五,楊任民,任明山,范玉新,胡紀原,韓詠竹,蔡永亮,余龍.Wilson病家系ATP7B基因第18外顯子突變及多態.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1998,6(5):10-12
[120]任明山,楊任民,張波,許圣弘.二巰丙磺鈉與二巰丁二酸或青霉胺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比較.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8,17(1):23-25
[121]韓詠竹,王訓,胡紀原,洪銘范,楊任民.二巰基丁二酸鈉沖擊治療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療效及對體液微量元素的影響.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8,11(3):152-155
[122]何光遠,韓詠竹,楊任民.二巰基丁二酸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評價.腦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6(4):219-221
[123]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I號治療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1):12-14
[124]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I號治療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療效觀察(日文版).中西醫結合,1998,9(1):26-29
[125]韓詠竹,王訓,胡紀原,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治療32例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觀察及其對體液微量元素的影響.中醫藥研究,1998,14(4)
[126]洪銘范,胡紀原,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中醫辨證分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8,17(1)
[127]97.王興族,王金萍,王寧新,鮑遠程,楊興濤,宋執云,許紅強,楊任民,胡紀原.肝豆狀核變性肝臟聲像圖特征的再探討.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8,17(2)
[128]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診斷與治療的進展.華中醫學雜志,1998,22(2):69-70
[129]趙連旭,楊任民,林蓮初.男性肝豆狀核變性下丘腦-垂體-睪丸軸功能研究.中華神經科雜志,1998,31(1):25-27
[130]洪銘范,胡紀原,楊任民.青霉胺過敏反應與脫敏療法.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8,18(1)
[131]張波,徐國存,王曉平,王艷昕,陳懷珍,江停戰,陳衛東,鮑遠程,楊興濤,楊任民.依地酸鈣鈉致粒細胞減少14例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8,18(9):550-551
[132]韓詠竹,范玉新,余龍,胡紀原,龔若沐,許圣弘,任明山,楊任民.應用PCR-SSCP銀染技術檢測Wilson病基因9,14外顯子突變.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1998,6(2):15-17
[133]任明山,琚雙五,張志,范玉新,胡文彬,楊任民.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豆核變性療效與臨床表型和ATP7B基因突變的關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11):652-654
[134]洪銘范,胡紀原,楊任民.青霉胺過敏反應與脫敏療法.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8,18(1):17-18
[135]蔡永亮,楊任民,許圣弘,李凱,王曉平.Prospective Study on Intelligence Quotient of Hepatic Lenti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jim,1997,3(1):35-39
[136]許圣弘,蔡永亮,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中西醫結合治療前后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的對比分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1):17-19
[137]胡紀原,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合并多發性骨囊腫一例報告.皖南醫學院學報,1996,15,增刊
[138]韓寧林,楊任民.42例肝豆狀核變性并發脾功能亢進骨髓象分析.臨床醫學周刊,1997,13(2):136
[139]鐘平,楊任民.100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腦電圖監護.臨床腦電學雜志,1997,6(1):23-24
[140]鮑遠程,楊任民,林之,劉重蘭,甄宜蘭.HLD病人血清銅藍蛋白的放射免疫測定.Chin J Med,1997,17(2):76
[141]楊任民,范玉新,余龍,蔡永亮,施少林,王曉平,韓詠竹,任明山,趙壽元.肝豆狀核變性基因的一種新型錯義突變.中華醫學雜志,1997,77(5):344-347
[142]范玉新,楊任民,余龍,吳夢楚,施少林,任明山,韓詠竹,胡紀原,趙壽元.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missense mutation in Wilson's disease gene.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7,110(11):887-890
[143]任明山,楊任民,范玉新,胡紀原,韓詠竹,琚雙五,蔡永亮,洪銘范.Wilson病基因第18外顯子突變的初步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7,10(3):136-138
[144]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I號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鋼生化及肝腎功能的影響.中醫雜志,1997,38(7):414-415
[145]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I號微量及宏量元素含量的測定.中國藥學雜志,1997,32(5)
[146]胡文彬,楊任民,韓詠竹.肝豆片I號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病情一過性加重探討.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7,16(2)
[147]胡文彬,楊任民.肝豆片I號治療肝豆狀核變性對銅生化及外周血象等的影響.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5):281-282
[148]任明山,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膽汁微量元素的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7):427-428
[149]王曉平,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現代分子水平的治療戰略.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7,16(6)
[150]陳衛東,張志,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與錐體束征.腦與神經疾病雜志,1997,5(2):114-116
[151]許圣弘,蔡永亮,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治療前后BAEP的對比分析.臨床腦電學雜志,1997,6(2):86-88
[152]范玉新,余龍,任明山,孫喜元,洪銘范,吳夢楚,何光遠,韓詠竹,楊任民,趙壽元.中國人P型銅轉運ATP酶基因突變的初步研究.復旦學報,1997,36(5):517-523
[153]任明山,張波,楊任民,韓詠竹,王訓.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3):136-138
[154]任明山,張波,楊任民,韓詠竹,王訓.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研究(日文版) .中西醫結合,1997,8(2):28-31
[155]王曉平,范昌斌,楊任民,韓詠竹.中西醫結合治驗肝豆狀核變性伴高轉氨酶血癥1例.實用醫學雜志,1997,13(9):628
[156]任明山,楊任民,范玉新.綜合驅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膽汁排銅及肝脾聲像圖的影響.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7,10(6):339-341
[157]王曉平,楊任民,洪銘范.首發以無痛性血尿的Wilson病合并腎結石一例.皖南醫學院學報,1996,15,增刊
[158]王曉平,何光遠,楊任民.Wilson病合并內臟轉位一例.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1996,13(1):57
[159]鮑遠程,楊任民,范玉新,王訓.肝豆狀核變性血清銅藍蛋白100例臨床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6,16(11):672-673
[160]蔡永亮,楊任民,許圣弘,李凱.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智商影響的前瞻性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1):6-9
[161]胡紀原,楊任民,洪銘范.肝豆狀核變性合并癲癇的臨床和顱腦CT表現.功能性和立體定向神經外科雜志,1995,8,增刊
[162]江停戰,楊任民.11例肝豆狀核變性病人顱腦MRI的表現.臨床腦電學雜志,1995,4(1):21-23
[163]洪銘范,楊任民,陳衛東.單卵孿生子同患肝豆狀核變性(附2對4例報告)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1995,3(3):162-163
[164]楊任民,王曉平,李凱,許圣弘.肝豆狀核變性11例死亡分析.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5,8(3):145-146
[165]徐文安,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紅細胞內銅鋅含量及意義探討.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5,8(5):274-276
[166]洪銘范,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肌肉銅,鋅,鐵,鎂含量及二巰基丁二酸鈉療效探討.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5,8(6):339-341
[167]楊任民,江停戰,陳衛東.口服二巰丁二酸對肝豆狀核變性臨床療效及尿銅的影響.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5,8(2):83-85
[168]李小真,楊任民,馬忻,孫沖.BAEP對無神經系統癥狀的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診斷價值.臨床腦電學雜志,1994,3(3):136-138
[169]蔡永亮,江停戰,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骨-肌型11例報告.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4,7(3):142-144
[170]李小真,楊任民,尹世杰.腦干誘發電位在肝豆狀核變性治療效果判定中的作用.中華神經科雜志,1994,305-306
[171]李凱,洪曉棒,楊任民.外傷與肝豆狀核變性(附28例報告)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4,7(3):145-146
[172]李小真,楊任民,尹世杰.肝豆狀核變性中潛伏期聽覺誘發電位的初步探討.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4,6:365
[173]丁麗俐,楊任民,洪平順.Wilson病人和正常人發,糞便中微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核技術,1993,16(10):615-617
[174]何為貴,韓寧林,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并發脾功能亢進38例骨髓象分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3,12,增刊
[175]蔡永亮,楊興濤,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脾切除的探討(附42例報告).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3,6(3):131-133
[176]王曉平,楊任民.口服2,3二巰基丁二酸對Wilson病凝血象的影響.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3,28(1):67-69
[177]李小真,楊任民,尹世杰.全野刺激的PRVEP在肝豆狀核變性診斷及療效判斷中的作用.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3,28(2):88-91
[178]楊任民,韓詠竹,任明山,胡紀原.中藥治療肝豆狀核變性107例臨床觀察.中醫雜志,1993,34(11):676-677
[179]李小真,楊任民,尹世杰.肝豆狀核變性腦干誘發電位及其與臨床的關系.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2,5(3):160-161
[180]葉維真,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與正常人的P300ERPS比較.腦電圖學與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1,7(2):90-91
[181]楊任民,胡紀原.肝豆狀核變性44例CT掃描分析.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1,4(4):211-213
[182]楊任民,韓詠竹.肝豆狀核變性的癲癇發作.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1,4(3):171-172
[183]徐文荃,汪凎,賈克友,楊任民,鮑遠程.肝豆狀核變性的骨與關節X線改變(附42例報告).臨床放射學雜志,1991,10(2):83-85
[184]葉維真,楊任民.24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智能測定.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0,3(2)::73-76
[185]任明山,楊任民.DMSA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療效及對膽汁等的微量元素的影響.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0,16(6):325-328
[186]任明山,楊任民.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dimercaptosucinic acid on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and the impact of DMSA on biliary trace elements.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7,110(9):694-697
[187]張穎冬,楊任民.二巰丁二酸膠囊對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評價.新藥與臨床,1990,9(2):73-76
[188]楊任民,江停戰.肝豆狀核變性并發下肢痛-趾動綜合2例報告.96-97
[189]楊任民,楊興濤,鮑遠程,韓詠竹,陳衛東,李圣業,蔡永亮,江停戰.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豆狀核變性418例分析.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3):134-136
[190]楊任民,鮑遠程,胡紀原,楊興濤,蔡永亮.葡萄糖酸鋅治療肝豆狀核變性31例.新藥與臨床,1989,8(4):201-203
[191]董聿明,董光鋒,胥愛蓮,楊光霖,張秀庭,王道斌,楊任民.Wilson氏病肝臟的超微結構研究.電子顯微學報.1988,3:93
[192]楊任民,鮑遠程,楊興濤,婁宗盤,蔡永亮.5種驅銅藥對肝豆狀核變性病患者排銅效果的比較.新藥與臨床,1987,6(6):341-343
[193]楊任民.Wilson病的肝癥狀.臨床薈萃,1987,2(4):179-180
[194]楊任民,楊興濤,陳文貴,沈蟾影,董以健,徐惠金,徐俊健.Wilson氏病神經電生理研究――100例腦電圖改變.立體定向神經外科雜志,1986,1(1)
[195]楊任民,楊興濤,鮑遠程,陳衛東,李圣業,婁宗盤,江停站,蔡永亮,吳仁端,韓詠竹.Wilson病的肝癥狀.安徽醫學,1986,7(6):11-13
[196]楊任民,鮑遠程,蔡永亮,婁宗盤,楊興濤,陳衛東,李圣業,江停站,韓詠竹,黃碧霞,季明榮.口服硫酸鋅對60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尿排銅及血微量元素的影響.中華醫學雜志,1986,66(40):211-214
[197]楊任民,鮑遠程,江停站,任明山.青霉胺副反應的探討.新藥與臨床,1986,5(2):91-93
[198]楊任民,鮑遠程,楊興濤,李圣業,陳衛東,婁宗盤,蔡永亮,江停站,吳仁端,胡紀原.兒童肝豆狀核變性108例分析.1985,6(1):5-6
[199]劉冰懷,朱舜麗,錢榮康,陳金珠,楊任民,鮑遠程,蔡永亮.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腦脊液和血清單胺類遞質的含量測定.中華醫學雜志,1985,65(10):621-622
[200]楊任民,鮑遠程,蔡永亮,劉冰懷,朱舜麗,陳金珠,錢榮康,劉志誠。肝豆狀核變性的血清和腦脊液遞質的初步報告.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85,3(2):87-88
[201]楊任民,鮑遠程,楊興濤,李圣業,陳衛東,婁宗盤.肝豆湯對37例肝豆狀核變性驅銅的觀察.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4(8):462-464
[202]楊任民,婁宗盤,陳衛東.167例肝豆狀核變性家系的初步調查.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4,10(1):35-37
[203]楊任民,楊興濤,鮑遠程,陳衛東,李圣業.肝豆狀核變性癥臨床分型的初步探討.天津醫藥,1983,5:288-291
[204]葉維法,楊任民.中國人肝豆狀核變性537例臨床探討.安徽醫學,1983,4(1)
[205]楊任民,鮑遠程,楊興濤,李圣業,陳衛東,婁宗盤,蔡永亮,江停站,吳仁端.“肝豆湯”對37例肝豆狀核變性癥的驅銅觀察.1983,3:41
[206]楊任民,鮑遠程.肝豆狀核變性伴發黑酸尿癥和板層狀魚鱗癬1例報告.1982:88
[207]楊任民,鮑遠程,陳衛東.肝豆狀核變性骨-肌型1例報告.1979:35
2.出版專著
[1]楊任民,蘇啟庚,周本秀,董以鍵.內科疾病的神經精神癥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7.
[2]楊任民,徐嗣蓀.睡眠的衛生.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79(1981再版).
[3]楊任民審訂,尹世杰等編.腦脊液基礎與臨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4]葉維法主編.消化系統疾病新進展.宣化:宣化鋼鐵公司醫科大學編印,1982.(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近代進展,上冊,P366-381)
[5]楊任民校訂,連平譯.骨科神經病學——神經定位診斷指南.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6]楊任民主編.常見慢性病家庭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7]楊任民主編.臨床老年病學.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4.
[8]楊任民編譯.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4.
[9]楊任民主編.話說頭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10]葉維法主編.臨床肝膽病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P940—946)
[11]張沅昌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楊任民,尿毒癥性神經病,P128)
[12]殷鳳禮主編,楊任民副主編.西醫內科學基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3]楊任民主編.頭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4]葉維法主編.全國各大醫院肝膽胰疑難病案選.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楊任民,韓詠竹.肝豆狀核變性誤診教訓,P354—358).
[15]楊任民主編.飲食衛生與防癌.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16]葉維法主編.肝病治療學.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P729)
[17]楊任民主編.現代文明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18]韓仲巖主編,楊任民副主編.神經病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19]陳缽主編,殷鳳禮,楊任民等主審.西醫內科學.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0.
[20]姚謙等主編,孟家眉,楊任民主審.腦缺氧癥的基礎與臨床.1990.
[21]楊任民主編.診斷學基礎.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
[22]韓仲巖,叢志強,唐盛盂主編.神經病治療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楊任民,錐體外系疾病的治療,P131-146)
[23]楊任民主編.肝豆狀核變性(第一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5.
[24]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主編.中國腦血管病治療專家論集.沈陽:沈陽出版社,1995.
[25]葉維法等主編.臨床肝膽學.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1030-1049).
[26]孫怡,楊任民主編.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第二版).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27]韓仲巖,楊任民,叢志強主編.全身疾病的神經系統表現(第一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28]李大年主編.現代神經內科學(第一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2(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509-518).
[29]王新德主編.神經內科臨床新進展(第一版).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病因及治療進展,P155-161).
[30]孫怡,楊任民,韓景獻主編.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參與和主持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肝豆湯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療效的機理研究(項目編號:3957087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中藥新藥肝豆片的研究(項目編號:97z03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肝豆湯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細胞銅含量及溶酶體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項目編號:97z033)
[4]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肝豆狀核變性基因突變熱點及類型與臨床表型關系的研究(項目編號:97412001)
[5]安徽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肝豆湯水提物對HLD培養細胞鋅含量及超微結構的影響(項目編號:97jl123)
[6]安徽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中國人肝豆狀核變性中醫證候分型與基因突變關系的研究(項目編號:2000jl143)
[7]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HLD肝細胞銅轉運及P型ATP酶功能的研究(項目編號:01043713)
[8]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骨髓間質干細胞和成肌細胞移植治療DMD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01043710)
[9]安徽省衛生廳科研基金:HLD患者肝纖維化程度評價及驅銅治療的干預作用(項目編號:2002A020)
[10]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HLD患者肝纖維化程度評價及驅銅治療的干預作用(項目編號:2003kj236)
[11]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肝豆狀核變性流行病學研究(項目編號:050430803)
[12]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驅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腦組織局部血流量及磁共振波譜的影響(項目編號:2006kj070c)
[13]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中國人SCA患者及其家系基因診斷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KJ2007B363ZC)
[14]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早發性腦梗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及相關因子的研究(項目編號:KJ2007B324ZC)
[15]安徽省高校青年教教師資助計劃: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啟動子區多態和突變的研究(項目編號:2007jq1116)
[16]安徽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重大項目:微量元素銅對常見神經變性疾病的神經細胞損傷調節機制(項目編號:ZD2008010-1)
[17]安徽省人才開發基金:免疫熒光檢測和基因診斷技術的構建及其在肌營養不良癥中應用(項目編號:2007Z040)
[18]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Wilson病患者認知功能的ERP和fMRI研究(項目編號:KJ2008B70ZC)
[19]安徽省衛生廳臨床重點學科項目:Wilson病的早期診斷和指標規范化研究(項目編號:09A004)
[20]安徽中醫學院自然科學基金:治療前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神經電生理改變(項目編號:2009LC3-002)
[21]安徽中醫學院自然科學基金:針刺干預大鼠MCAO模型的GAP-43、SYN表達(項目編號:2009LC3-003)
[22]安徽省衛生廳重點科研課題:帕金森病常見非運動癥狀的臨床測評及其主要影響因素(項目編號:09A090)
[23]安徽省衛生廳重大科研課題:肝豆狀核變性規范化治療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及評估(項目編號:2010A016)
[2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通腑養髓法保護Wilson病tx小鼠模型神經元損傷細胞信號機制(項目編號:81173212)
[2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肝豆湯對Wilson病模型TX小鼠銅轉運通路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編號:81072738)
[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通腑養髓法保護Wilson病tx小鼠模型神經元損傷的細胞信號機制(項目編號:81173212)
[26]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安徽省漢族人ATP7B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KJ2012A183)
[27]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篩選可用于中國人Wilson病患者基因診斷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的研究(項目編號:1208085MH144)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聯系方式>>
添加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安徽中醫藥大學考研分數線、安徽中醫藥大學報錄比、安徽中醫藥大學考研群、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姐微信、安徽中醫藥大學考研真題、安徽中醫藥大學專業目錄、安徽中醫藥大學排名、安徽中醫藥大學保研、安徽中醫藥大學公眾號、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安徽中醫藥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安徽中醫藥大學考研公眾號](http://img.okaoyan.com/gzh/安徽中醫藥大學.png)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http://img.okaoyan.com/gzh/kyp.jpg)
安徽中醫藥大學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ahzyydx/yjsds_560597.html
推薦閱讀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姚玉芳
姓名:姚玉芳性別:女出生年月:職稱:教授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姚玉芳,女,教授。針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中醫學院門診部(國醫堂)注冊執業醫師,全國中醫類執業醫……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唐巍
姓名:唐巍性別:女出生年月:職稱:副教授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腦血管疾病中醫藥和針灸防治與康復唐巍,女,醫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唐照亮
姓名:唐照亮性別:男出生年月:職稱:研究員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針灸調整、艾灸療法作用機理、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唐照亮,中共黨員,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室主任……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張慶萍
姓名:張慶萍性別:女出生年月:職稱:教授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針刺對腦病作用機理研究。張慶萍:教授,女,現年歲,江蘇省揚州市人。年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中醫系,同年獲……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楊帆
姓名:楊帆性別:男出生年月:年月職稱:副研究員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針刺對腦病作用機理研究。楊帆男,年月出生,年畢業于長春中醫學院,醫學碩士副研究員,針刺機理研究……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牛淑平
姓名:牛淑平性別:女出生年月:職稱:教授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中醫文獻;新安醫學。牛淑平,女,現為針灸骨傷臨床學院教授、針推文獻教研室主任、中醫文獻碩士點導師。年……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周美啟
姓名:周美啟性別:男出生年月:年月職稱:教授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周美啟,男,年月出生,漢族。醫學博士,安徽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科研處副處長、學報編輯部……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導師:胡玲
姓名:胡玲性別:出生年月:職稱:教授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研究方向:腧穴主治規律及作用機理研究胡玲,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院長,針灸經絡研究所所……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藥學院導師:徐維平
徐維平,男,年月出生,博士,主任藥師;致公黨黨員,安徽省立醫院工作;中醫學院藥劑學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藥理、藥劑(藥物納米制劑)、藥物分析等。主要社會兼職情況)中國生……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藥學院導師:王卓
王卓,男,副主任藥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一、個人簡歷王卓,男,年月出生,甘肅蘭州人,中共黨員,漢族。年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本科畢業,年獲得藥物分析專業碩士學位,年獲藥理學博士學……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藥學院導師:王成永
王成永,男,年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安徽中醫學院藥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年取得執業藥師資格。研究方向:中藥藥劑學(中藥與天然藥物的新劑型、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藥學院導師:方成武
方成武,男,年月生,碩士,教授,主任中藥師,安徽省骨干教師,安徽省“”現代中藥研究與開發創新團隊成員,安徽中醫學院碩士生導師。年月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藥學系中藥專業。現任安徽……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導師:黃金玲
姓名:黃金玲性別:女出生年月:職稱:教授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研究方向:仲景辨證論治規律、經方臨床應用及其作用機制研究;中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及抗腫瘤分子機制研究等。黃金玲,……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導師:程惠娟
姓名:程惠娟性別:女出生年月:年月職稱:副教授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研究方向:細菌的生物膜。先后在國內外的刊物上發表文章多篇。程惠娟,女,年月出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學……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導師:陳光亮
姓名:陳光亮性別:男出生年月:年月職稱:教授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研究方向:藥物防治代謝性疾病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陳光亮,男,年月生,醫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安徽中醫……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導師:龍子江
姓名:龍子江性別:男出生年月:年月職稱:教授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研究方向:中藥對生殖系統疾病的防治作用研究龍子江,男,年月生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中醫學院教學名師。藥學……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導師:許冠蓀
姓名:許冠蓀性別:男出生年月:職稱:教授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研究方向:許冠蓀,男,教授、碩士生導師、農工黨黨員、曾任職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安徽中學院針灸經絡所。……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導師:王元勛
姓名:王元勛性別:男出生年月:職稱:教授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研究方向:王元勛,男,病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曾任中西醫結合系主任。現任安徽中醫學院教學……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導師:蔡圣榮
姓名:蔡圣榮性別:女出生年月:年月職稱:教授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研究方向:蔡圣榮,女,年月出生,教授,中西醫結合基礎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生理學中醫學會理事;安徽省生理學……
日期:11-22 閱讀量:20 -
安徽中醫學院藥學院導師:陳光亮
姓名:陳光亮性別:男出生年月:年月職稱:教授學院:藥學院研究方向:中藥防治代謝綜合癥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陳光亮,男,年月生;博士;安徽中醫學院藥理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
日期:11-22 閱讀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