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更新時間:2022-07-30 10:35:09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Add 西安科技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西安科技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西安科技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西安科技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來自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西安科技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你的考研報考有用。

以下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聯系方式>>

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可用 Ctrl+F 進行搜索)

王雙明 蔣林 寇發榮 侯恩科

一、個人簡介
教授,博士,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點博士生導師。2003年取得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地質與環境學院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帶頭人。兼任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委員(2011-)、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中國煤炭工業安全科學技術學會水害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陜西省煤炭學會常務理事(2015-);《煤田地質與勘探》、《西安科技大學學報》編委會委員。指導的2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二、研究方向
1.煤田地質與礦井地質
2.礦井水害防治理論與技術
3.礦區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
三、主要成果
發表論文130余篇,出版《中國區域地質學》、《陜南山區滑坡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等教材、專著6部。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項目10余項、橫向項目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四、在研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煤層頂板突水機理及突水危險性分區預測方法研究,編號:41472234。
2.陜煤集團科研項目:文家坡礦頂板裂隙監測與防治水技術研究,編號:2018SMHKJ-C-56。
3.陜煤集團科研項目:淺埋煤層開采多源水害防治技術研究,編號:2018SMHKJ-C-31。
4.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子課題:寧東煤炭基地采空塌陷的災害鏈形成機制及防控對策。
5.陜煤集團科研項目:陜北煤礦區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及生態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之課題三:采煤地面塌陷評價、減緩及治理技術研究。編號:2019SMHKJ-A-J-03
五、聯系方式
辦公室:樓學主樓209室
電話:029-85883057
郵箱:houek@163.com
一、個人簡介
寇發榮,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獲西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安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兼任陜西省汽車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振動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振動工程學會轉子動力學分會理事,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礦山機械分會理事,陜西省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西安科技大學高教兼職研究員,西安科技大學胡楊名師。主講車輛系統動力學、機械系統動力學、振動理論及應用等課程。先后擔任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de、吉林大學學報、南京理工大學學報、交通運輸工程學報等國內外期刊審稿人。
二、研究方向
1、機械系統動力學與控制
2、車輛振動主動控制與能量回收
3、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三、主要成果
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獲陜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校級教學科研成果獎6項。
四、代表性成果
[1]Fa-RongKou, Dong-Dong Wei, and Lei Tiran. Multimode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a Hybrid Active Suspension. Shock and Vibration, 2018(6): 16
[2]Kou, F., Du, J., Wang, Z., et al. Nonlinear Modeling and Coordinate Optimization of a Semi-Active Energy Regenerative Suspension with an Electro-Hydraulic Actuator. Algorithms. 2018, 11(2):12
[3]寇發榮,王哲,杜嘉峰,等.電動靜液壓作動器主動懸架力跟蹤控制研究.中國機械工程,2017,28(24):2964-2970
[4]寇發榮,杜嘉峰,王哲,等.電液半主動饋能懸架非線性建模與協調性優化.中國機械工程,201,28(14):1701-1707
[5]寇發榮,杜嘉峰.液電集成式自供能主動懸架作動器及其控制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201610948331.7
[6]寇發榮,張冬冬.壓電與電磁感應雙重饋能式磁流變減振裝置及其控制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201610814626.5
五、在研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車輛電磁直線式自供能混合主動懸架工作機理與協調控制研究,課題編號:51775426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車輛電動靜液壓自供能量式主動懸架工作機理與協調控制,課題編號:51275403
3、陜西省教育廳服務地方專項計劃項目:汽車饋能式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系統的研發,課題編號:17JF017
六、聯系方式
辦公室:機械工程學院樓103室 郵箱:koufarong@xust.edu.cn
電 話:18729095156
一、個人簡介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陜西省“教學名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成為陜西省首批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現任西安科技大學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創新校企合作研究分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電路與系統分會委員。
二、研究方向
1.危險信息感知理論與技術
2.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和計算機體系結構
3.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
三、主要成果
以第一完成人獲得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次、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集成電路布圖保護2項,發表包括SCI/EI在內的學術論文70余篇。
四、在研科研項目
先后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4項,主持省部級項目10余項。目前在研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1834005,可編程動態自重構三維陣列芯片體系結構關鍵技術,2019/01-2023/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1772417,效能驅動的光互連視頻陣列處理器動態自重構體系結構,2018/01-2021/12。
五、聯系方式
Email:jianglin@xust.edu.cn
一、個人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1983年在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碩士學位。擔任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陜西省煤炭學會理事長,陜西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人民政府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專家咨詢組專家,國家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煤田地質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已培養博士后3名,博士生3名。指導的1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2015年度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二、研究方向
1.煤田地質與勘查
2.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
三、主要成果
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等5部。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5項。
四、在研科研項
1.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型計劃項目: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綜合調查評價子項目-鄂爾多斯盆地煤及伴生能源資源調查評價。
2.榆林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陜北煤炭開采區地質條件與地表生態損害規律及減損技術研究
五、聯系方式
辦公室:行政樓1306室
郵箱:wsm@sxmt.gov.cn

博士生導師任建喜教授

  任建喜教授,博士,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2001年~ 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力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 。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校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碩士點學科帶頭人,陜西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任建喜教授主要從事巖土損傷力學、巖土力學數值方法、城市地鐵車站與區間隧道變形規律、“三下”采煤地表沉陷規律的研究工作。 1999 年在國內外首次完成了三軸壓縮下巖石損傷細觀 CT 試驗。完成的三峽大壩左廠 1-5 號壩段安全系數評價課題解決了三峽工程中的重大技術難題。 近年來發表論文 40 篇,其中 SCI 檢索 3 篇, EI 檢索 18 篇, ISTP 檢索 11 篇,出版專著 3 部。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1 項,陜西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三等獎 1 項。


博士生導師趙曉光教授

  趙曉光教授,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曾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質循環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 博士后研究,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地質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環境工程學科帶頭人, 中國科學院“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趙曉光教授主要從事礦山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水土環境過程、水環境地質領域的研究工作,參加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攻關課題研究,獲國家、省部級獎勵 5 項,發明專利 1 項,出版專著 3 部,教材 6 部,發表論文 40 余篇。曾獲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第四屆青年科技獎。目前承擔國家、省市、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 4 項 。

博士生導師索永錄教授

  索永錄教授,博士,1984年畢業于西安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1987年獲得碩士學位,2004年獲得博士學位。
  索永錄教授一直從事采礦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長期致力于堅硬特厚煤層開采技術、工作面高產高效技術及礦業系統工程的研究。負責完成了“堅硬煤層大放高綜采放頂煤開采技術研究”等科研課題 12 項,其中獲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 1 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項,國家發明專利 1 項。比較系統地提出和研究了綜放開采堅硬頂煤預先爆破弱化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出版《堅硬煤層綜采放頂煤開采技術》專著 1 部,在《煤炭學報》、《爆炸與沖擊》、《巖土力學》、《煤炭科學技術》等發表論文 50 余篇。

博士生導師鄧廣哲教授

  鄧廣哲教授,中國科學院巖土力學博士,現任陜西省巖層控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與空間委員會常務理事等。
  鄧廣哲教授主要研究我國西部礦山巖層控制及地下工程與空間安全利用技術。完成數項科學研究,包括軟巖支護技術、堅硬煤層放頂煤技術、水壓致裂技術、戰略能源儲存與安全識別技術等。形成以節理巖體理論與計算技術為核心的研究成果,引起美國、法國等同行關注。曾在日本完成節理巖體水力學研究。與加拿大合作開展裂隙滲流與安全研究。曾赴臺灣、香港等地開展學術交流。獲第七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指導學生的科研論文獲國家獎 3 項。研究成果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1 項,甘肅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1 項,四川省司法局科學技術一等獎及國家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等 9 項。出版《裂隙巖體流變學》、《煤體致裂軟化理論與應用》等專著 3 部,發表論文 60 余篇。

博士生導師鄧軍教授

  鄧軍教授,博士, 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獲陜西省青年科技獎和孫越崎青年科技獎, 曾赴奧地利 Graz 技術大學訪問研究。現任西安科技大學研究院副院長,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安全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國煤炭勞保學會火災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
  主要從事礦山重大災害機理及防治技術方面的研究與應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承擔或參與完成了“九五”、“十五”國家科技攻關等縱向科研項目 10 余項,參與指揮、決策了多個礦區30 余次火災的滅火和救災工作。 先后獲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西安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出版專著 2 部,發表學術論文 80 余篇。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 項、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 1 項和橫向科研項目多項, 2005 年 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 。

博士生導師田水承簡介

  田水承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爆炸與安全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現任西安科技大學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重點學科風險評價與安全管理方向學術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議專家,中國煤炭學會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勞保學會火災防治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勞保學會安全管理系統工程委員會委員,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注冊審核員,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
  田水承教授長期致力于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危險源辨識與風險管理工程;安全(應急)管理與安全經濟分析;礦山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主持、參加完成重大危險源辨識、安全評價及認證、煤層開采危險性預先分析、礦山粉塵防治、礦井通風計算系統、礦井防滅火等國家、省基金和橫向課題 30 余項,獲省、西安市等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出版規劃教材《現代安全經濟理論與實務》、《安全工程學》(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等 9 部,發表論文 80 余篇, 10 余篇次被 SCI 、 EI 、 ISTP 收錄。


博士生導師馬憲民教授

  馬憲民教授,現任西安科技大學電氣工程研究所所長,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學科帶頭人,兼任陜西省自動化學會理事。 1997 年在 中國礦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美國田納西大學國家電力電子中心和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 中國煤炭學會資深會員,中國科學基金學會會員,中國電動汽車學會會員,陜西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會員。
  馬憲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氣傳動智能系統的建模與控制、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以及電動車輛控制,在高頻交流脈沖密度調制理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 馬憲民 教授堅持在教學、科研工作第一線,近年來先后主持和參加了十余項教育部、陜西省等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陜西省雙語教學改革項目和參加其它教學改革項目 4 項。在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 30 余篇,其中 10 余篇被 EI 、 ISTP 收錄,主編參編教材 5 部,獲省部級獎 1 項。


博士生導師李明教授

  李明教授,1999 年 4 月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基礎部副主任,固體力學學科帶頭人,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陜西省力學學會理事,西安科技教育研究會理事等。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振動工程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日本東北大學流體科學研究所從事智能材料系統的動力學研究。
  
李明教授主要從事轉子動力學、振動理論與應用、大型復雜結構的振動、智能材料系統的振動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參與和主持國家、省部和中美合作 UTC 等科研項目多項。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三等獎和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二等獎等。在《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機械工程學報》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近 50 篇,其中 11 篇被 SCI 、 EI 、 ISTP 收錄。目前擔任國際著名刊物《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和國內著名刊物《振動工程學報》的評閱人。 2002 年以來曾為《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主審了包括中國、韓國和印度等國知名學者在內的 6 篇學術論文,另外,還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同行評議專家。目前致力于流固耦合轉子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行為分析、大型結構的動力學與振動控制研究、機械系統的故障振動特征與識別等領域的研究。

博士生導師蘇三慶教授

  蘇三慶教授,1995年赴香港大學交流訪問,1997年赴日本大學訪問學者。現任西安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煤業協會理事。曾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助理、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等;兼任建設部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砌體結構設計規范修訂領導小組成員,全國土木工程專業系列教材編寫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冶金建筑協會計算機應用委員會副秘書長,陜西省地震烈度評定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土木工程學會計算機應用委員副主任,西安土木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城市研究會理事,中國中小城市研究會常務理事。
  
蘇三慶教授主要從事土木工程結構及抗震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參與完成省部級以上科技攻關項目 10 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5 項,在國內學術刊物和大型國內、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50 余篇,其中 16 篇被 SCI 、 EI 、 ISTP 收錄。出版教材及專著 5 部,獲省部級優秀教材獎 1 項。

博士生導師劉鐵民教授

  劉鐵民教授,研究員,現任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鐵民教授長期從事安全科技工作,負責完成了安全生產領域國家科技攻關、國家重點示范工程和國際合作等重大項目多項。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編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制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國家安全發展戰略和重大科技項目規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大事故監測預警、事故災難動力學演化理論、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等。
  主持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滾動課題《城市突發重大事故風險控制與應急技術研究及試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城市重大事故應急能力評估指標及評估方法研究》和科技部重點課題《我國重大傷亡事故宏觀預警戰略研究》”等。當前,正在組織實施《 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 》、《 危險化學品事故監控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 》和《 職業危害預防控制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等多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或重點項目。
  近幾年,先后組織實施了三峽水電的安全認證、南水北調的安全咨詢、我國鈾礦山礦冶工程安全規劃、廣州地鐵建設和秦山核電站(三期)建設安全評價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安全性分析與風險控制技術項目,為工程項目的安全建設和可靠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2006 年 3 月 27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是《國外安全生產的制度措施和加強我國安全生產的制度建設》的主講人之一。

博士生導師谷拴成教授

  谷拴成教授, 博士生導師 ,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會員,陜西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陜西省煤炭學會會員,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長期從事巖土加固理論與技術、巖土工程監測(監控)技術、巖土工程水平鉆進特殊施工技術和堅硬厚煤層松動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在地下結構抗震設計與分析計算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錨桿支護理論設計與施工成套技術”、“地下結構抗震與可靠度分析”等縱橫項科研項目 60 余項。完成的“玉華礦區抗震減災及預測”項目,對礦區抗震減災狀況進行了科學的理論分 析,并做出了抗震規劃及預測,經陜西省煤炭廳鑒定為國內先進水平;完成的煤炭部重點項目“西部高構造應力軟巖巷道抗震支護技術研究”,針對西部地區構造應力大,沖擊地壓嚴重的特點,提出了軟巖巷道設置襯墊支護結構的抗爆、抗震和抗沖擊地壓的支護方案,在四川南桐礦區、甘肅華亭礦區得到應用, 1996 年煤炭部鑒定為國內先進水平; 2005 年完成的“三軟煤層巷道錨桿(索)支護成套技術”被寧夏煤業集團評價為解決了石嘴山礦區 40 年來困擾煤巷支護的難題。獨立完成的《地下結構抗震數值模擬技術及應用》一書,是我國目前較為完整、系統地論述地下結構抗震設計與數值模擬的專著。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 70 余篇。

博士生導師侯恩科教授

  侯恩科教授,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科技處處長、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帶頭人,兼任陜西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及環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要從事礦產資源評價與成礦預測、煤田地質與礦井地質、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地質應用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參加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政府、企業科研項目 30 余項。在礦產資源評價與資源危機礦山深部成礦預測方面,提出了黃金、鉛鋅礦山坑道之間和坑道之下礦體定位預測的“地物化”綜合定位預測方法。在煤田地質與礦井地質方面,提出了煤層自燃的影響因素和自燃機理、礦井陷落柱的發育分布規律、燒變巖邊界的圈定方法和陷落柱的預測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地質應用方面,提出了面向對象的不規則體元拓撲數據模型和具有通用性的集成數據模型及復雜地質界面和地質體的三維建模方法。在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項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保護規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可行性研究項目。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50 余篇,出版教材、專著 4 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 3 項。


博士生導師夏玉成教授

  夏玉成教授,博士, 曾任西安礦業學院地質系主任,現任 地質工 程 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地質與環境工程系學科專業委員會主任等。
  夏玉成教授長期從事煤田地質構造、數學地質、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從構造形跡和構造運動兩個方面深入研究了地質構造對煤炭資源的控制機理;提出以構造規律及變形介質條件分析為基礎,以多元統計、灰色系統理論方法、模糊綜合評判、分形幾何學、人工神經網絡為手段,全面開展在構造條件復雜礦區尋找適合不同采煤工藝要求的最佳開采場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對煤礦區地表沉陷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明確提出“構造控災”的觀點及其理論框架,提出了煤礦區地質環境承載能力的概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主持、參加完成科研項目 20 余項。獲省部級獎勵 6 項,主編出版專著、教材 6 部,在《煤炭學報》、《煤田地質與勘探》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60 余篇,其中多篇被 EI 收錄。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陜西省重點科研項目及煤礦委托研究項目 7 項。
  曾榮獲“陜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先進個人”和“西安科技大學優秀教師”稱號。

博士生導師柴敬教授

  柴敬教授,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部主任,陜西省巖層控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陜西省煤炭學會采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煤炭學會巖石力學與支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會員。
  柴敬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 實驗巖石力學及光纖傳感智能監測技術。主持完成“巷道支護與掘進、實驗技術、開采理論、開采沉陷、立井支護”等方面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實驗室、省部基金和橫向課題 26 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5 項, 發明專利 1 項,實用新型專利 3 項,出版專著 1 部。 在國內率先將光纖傳感技術應用于實驗巖石力學測試領域,對基于彎曲損耗的巖體變形破壞的光纖傳感特性和光纖光柵巖體損傷擴展的特性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建立了多用途礦山安全監測光纖傳感系統和實驗平臺,所完成的研究成果 2006 年獲陜西省第九屆科技論文二等獎,得到法國、美國、日本及國內有關學者的關注。 2006 年 完成的近 1200 米 豎井施工創新技術 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在“Int. J. Rock Mech. Min. Sci.”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 50 余篇, SCI 、 EI 收錄 7 篇。

博士生導師伍永平教授

  伍永平教授,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院長,陜西省巖層控制重點實驗室、國家煤炭工業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西部礦井開采及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中國煤炭學會巖石力學與支護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礦業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煤炭學會開采專業委員會主任;《煤炭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西安科技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曾榮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陜西省“三五人才”,國家煤炭工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稱號。
  伍永平教授長期 從事采礦工程、巖層控制和巷(隧)道支護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985~1995 年期間,主要進行煤礦回采巷道支護理論研究和支架設計,參與和承擔完成了國家“七五”、“八五”攻關項目、煤炭工業部重點項目等課題 23 項,提出了“巷道支架設計中的非對稱荷載場理論”等觀點,設計新型巷道支架 16 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1 項、國家專利 2 項。

  1996以來,針對我國西部礦區賦存著大量的大傾角煤層的特點,研究復雜賦存條件煤層的開采理論與方法,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四川省“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甘肅省重點攻關項目等課題 16 項,提出了大傾角煤層機械化開采“ R-S-F ”系統動態穩定性控制理論與方法,成功地開采了我國第一個大傾角煤層走向長壁工作面,產量和效益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 3 項、國家專利 2 項。出版專著 2 部,參編教材或著作 3 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余篇。

博士生導師馬宏偉教授

  馬宏偉教授,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副校長,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帶頭人,陜西省、西安市聲學學會理事,全國機床與制造技術研究會理事。
  馬宏偉教授主要從事機械工程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機電產品的質量控制、機電系統的智能檢測與控制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超聲無損檢測的數字化、智能化、圖像化、自動化、集成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和人工神經網絡理論的關鍵零部件和設備缺陷的分析處理方法,提出了系統集成和技術集成的智能化儀器開發思想,開發的 " 超聲成像檢測系統 " ,實現了焊接零部件檢測的數字化、智能化、圖像化,解決了國內外控制電器關鍵部件制造中長期存在的質量控制難題。目前,結合“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承擔的省部級項目“管道環焊縫自動檢測裝置研制”、“管道無損檢測機器人研究”、“煤礦關鍵設備安全監測系統”、“焊接缺陷的超聲波特性及智能識別研究”等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在非金屬材料的無損檢測與評價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5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和 ISTP 收錄 6 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優秀教學成果獎 4 項,主持和參加省科研項目 12 項,主持和參加教學改革項目 3 項,主編和參編教材 3 部。

博士生導師王曉剛教授

  王曉剛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材料學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陜西省高級專家協會會員,中國顆粒學會會員。
  王曉剛教授長期從事礦物晶體、人工晶體及耐高溫光電子材料制備理論與技術研究,主持了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創新計劃項目和省部級技術攻關項目、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多項和與企業的聯合項目 20 余項,形成了完整的多熱源多向流合成碳化物理論體系,研究發明了三項工業應用新技術,并已在全國多個省區推廣應用,創產值 3 億多元。主持完成的雙電源多熱源爐生產碳化硅新技術等四個項目,均通過省級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近年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 4 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5 項,在國內外各類期刊發表論文 60 余篇,其中有 20 余篇被SCI 、EI 、ISTP收錄,出版專著 3 部。

博士生導師薛河教授

  薛河教授,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帶頭人、陜西省安全生產專家委員會專家。
  薛河教授長期從事大型機械設備結構安全、運行安全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 CAE )在機械性能數字化仿真試驗技術開發與應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參與完成國際合作、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獲南非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各 1 項,在《 Int. J. of Pressure Vessel and Piping 》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 60 余篇,被 SCI 、 EI 、 ISTP 收錄 8 篇。
  薛河教授目前致力于大型帶式輸送機數字化仿真試驗平臺的研究與開發,以及數字化結構無損評價和壽命預測方面的研究工作。

博士生導師張金鎖教授

  張金鎖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院長,現代管理研究咨詢中心和中加智能管理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企業管理學科帶頭人,銅川市人民政府經濟技術顧問。
  張金鎖教授長期從事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經濟管理理論及計算機在礦業系統中應用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先后負責完成省部級和企業委托科研項目 20 余項,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建立了基于不確定推理的煤礦技術改造專家決策系統原型,為進一步開發相應的決策軟件奠定了基礎。他率先將期權理論和案例決策理論用于礦物資源資產定價中,建立了礦物資源資產期權估價模型和案例估價方法,為我國礦物資源資產的價值評估及礦物資源資產有償取得和轉讓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支持。基于系統理論,將質量和環境與安全管理標準合理地整合起來,建立了適合煤炭企業特點的全面管理體系,并付諸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張金鎖教授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 40 余篇,出版專著和統編教材 5 部,獲煤炭工業部科技特等獎 1 項,國家發明專利 1 項。目前承擔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 6 項,中加合作項目 1 項。

博士生導師黃慶享教授

  黃慶享教授,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副院長。曾赴美國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訪問學者。兼任陜西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 , 陜西省煤炭學會理事,陜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陜西省非煤礦山安全技術專家組成員。陜西省煤炭系統( 1996 ~ 2001 )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5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黃慶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采場巖層控制理論與技術,巷(遂)道支護理論與技術。參加完成的“巖層控制的關鍵層理論”獲得 2002 年度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近年來先后主持完成了“破碎帶圍巖大斷面巷道復修支護研究”、“淺埋煤層頂板結構理論和巖層控制研究”、“ 312 國道商南隧道 TZL 預應力錨具支護研究”“大傾角特厚煤層大放高開采頂煤層大放高開采運動規律及控制研究”、“固液耦合模擬研究”等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獎項 5 項。主持完成“淺埋煤層、大傾角放頂煤、放頂煤開采,公路隧道、軟巖巷道、開采沉陷”等方面的國家和省、部基金項目和橫向課題共計 38 項。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 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 1 項,教育部重點項目 1 項,以及橫向科研項目 8 項。出版專著 1 部,參編國家 " 十五 " 規劃教材 1 部,發表論文 70 余篇, 13 篇被 SCI 和 EI 檢索。

博士生導師侯媛彬教授

  侯媛彬教授,系本校的自動化碩士和西安交通大學的系統工程(Ⅰ)博士。現任國家重點學科西安科技大學安全技術及工程博士點礦山設備安全運行理論及方法方向的學術帶頭人;校礦山機電工 程 博士點學科帶頭人。省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帶頭人,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學科主任。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電氣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自動化協會常務理事兼教育委員會主任。一直從事自動化、及安全技術與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講授過博士、碩士和本科各層面的專業課程 10 多門。在安全技術與工程、復雜系統的辨識建模、故障診斷、安全生產的監測監控及智能檢測與信息融合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在一類非線性動態系統的建模及控制問題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神經網絡用于非線性系統建模及解耦控制的理論和方法、提高神經網絡抗干擾性的方法、基于模糊控制或改進遺傳算法的神經網絡、基于粗糙集的故障診斷與分類,并將其用于多變量系統的監測監控,保證了安全生產,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好評。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 110 余篇,其中被 EI 和 ISTP 檢索 30 余篇。出版專著、教材 8 部,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及橫向項目 10 余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 3 項,科研、教學方面各類獎項 10 余項, 2006 年獲省級師德標兵。

博士生導師劉健教授

  劉健教授,先后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現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席,東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北大學和西安石油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特約編審,西安市科技成果獎勵委員會委員、陜西電力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 Senior Member of IEEE , 2002 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層次。曾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陜西省青年科技獎、煤炭部拔尖人才、陜西省勞動模范、陜西省三五人才、陜西省產學研先進工作者、西安市科技成果轉化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劉健教授主要從事電力系統安全運行、電力系統故障處理和緊急控制、供電安全與接地網故障診斷、本質安全功率電子電路、電力設備安全監視、故障診斷與預警等研究。其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
  劉健教授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次。出版專著 8 部,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被SCI 和EI收錄60余篇次。


博士生導師楊更社教授

  楊更社教授, 博士后 。 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副校長、黨委委員。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理事,陜西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和數值模擬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力學學會巖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等職。兼任《采礦與安全技術工程學報》、《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地下空間與地下工程學報》編委。西安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楊更社教授主要從事巖土力學、凍土力學的損傷力學特性及本構關系,巖土力學與工程的數值計算方法研究。在國內率先進行了巖體損傷力學特性的計算機層析識別(CT識別)技術研究。先后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煤炭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基金等數十項科研項目。在國內最早將CT識別技術應用于巖土的損傷力學特性研究中,并將巖石的損傷變量同損傷CT數聯系起來,對巖體細觀損傷力學特性及不同應力狀態和不同工程環境條件下的細觀損傷擴展力學的特性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索了巖體細觀損傷擴展機理、演化特征及細觀結構的變化,建立了巖體細觀損傷擴展規律及損傷本構關系,使巖石細觀損傷力學從定性向定量技術發展。近兩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和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的資助下,以寒區巖體為對象,研究其在溫度梯度下的水熱遷移特性;對凍融過程中的水熱遷移及其耦合規律進行了數值研究。出版學術專著2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5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 其中有21篇被EI、ISTP收錄。

  曾獲“陜西青年科技獎”;“陜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和教育部“優秀骨干教師”等榮譽獎勵及稱號。

博士生導師余學義教授 

  余學義教授,博士,中國煤炭學會開采專業委員會委員,采動損害及地面保護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陜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優秀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1990年至1999年兩次留學波蘭,獲得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大學博士學位。一直從事采動損害及環境保護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多年來致力于西部礦區復雜條件下的“三下”開采與環境保護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煤炭部科學基金“三下開采與地面保護預計評價軟件”、教育部基金“采動地表動態移動變形理論研究”、國家科技部“西部巨厚黃土層采動安全控制與生態重建研究”、交通部“高等級公路下伏采空區勘察、預計處治”及“小寶鼎山體建筑物下煤層控制開采”、“柏林煤礦滑坡區高層建筑物下煤層控制開采”、“陜西澄合礦區、蒲白礦區,新疆烏魯木齊、六道灣、艾維爾,寧夏溝靈州六大礦區采煤沉陷損害調查研究”等50余項科研課題,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 ,形成以多元化理論和技術為一體的開采損害控制與治理理論方法體系 。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 形成以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為特色的陜西省精品課程“開采損害學”。目前主要在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厚松散層淺埋煤層條件下保水開采基礎研究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采動區路基、 基礎、 路面結構協同理論及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部“ 西部黃土覆蓋區采動滑坡災害預警與對策研究 ”等 10 余項。主編教材《開采損害學》,參編教材《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中國煤礦開拓系統》、《高等級公路下伏采空區預計處治方法》等共 6 部。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EI、ISTP檢索6篇。

博士生導師周安寧教授 

  周安寧教授,大連理工大學有機化工專業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系主任、礦物加工工程學科帶頭人。
  周安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礦物納米功能復合材料、礦物超微粉體制備及表面改性等礦物加工新技術與新理論研究。提出煤超細均一化及煤納米結構概念。基于煤大分子網絡結構和聚合物特性與超細粉表面改性理論,開發出煤基聚苯胺納米復合導電材料和可控制降解新材料制備技術。闡明了神府煤的溶脹機理、大分子聚合物網絡結構及二次相互作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地方重大攻關項目、陜西省攻關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納米材料專項、教育部重點項目、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及陜西省教委重點項目等十多項基金課題。同時還承擔多項企業合作研究項目。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 30 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3 項,出版專著 1 部。

博士生導師李樹剛教授 

  李樹剛教授,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學科博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安全技術培訓中心主任。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評議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國家注冊安全評價人員,國家煤礦安全技術會診專家,國家煤炭工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陜西省煤炭學會煤礦安全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礦業快報》、《煤》等雜志編委。
  李樹剛教授主要從事礦山重大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開采圍巖活動及瓦斯運移力學形態,煤炭自然機理及實驗測試方法,礦山巷道圍巖應力動態分布及其支護結構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和參與“基于采動裂隙場變化的煤與甲烷共采基礎理論(505740720)”、“陜西省煤礦瓦斯治理與利用總體方案”、“陜西省煤層氣開發利用‘十一五’發展規劃”、“礦井瓦斯爆炸感應期光學特征研究(06JK235)”等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基金和橫向合作項目40余項;“巖層控制的關鍵層理論”“耐溫高水膠體直接滅火技術”等獲省部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5項,陜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在科技導報、巖土工程學報、煤炭學報、煤田地質與勘探、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國際采礦安全科學與技術大會、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等刊物和國際、國內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 140 余篇,被EI 、ISTP等收錄近20篇;出版《綜放開采圍巖活動與瓦斯運移》學術專著1部,參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1部,主編教育部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礦井通風》1部,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安全監測監控技術》、《災害學》2部。

博士生導師常心坦教授

  常心坦教授,國家重點學科安全技術及工程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陜西省煤炭學會常務理事等職,獲美國密執安工業大學采礦工程碩士學位及工 程力學 博士學位。
常心坦 教授主要從事安全工程理論與計算機方法、復雜網絡系統安全評價、安全監控系統及網絡集成等研究。赴美留學期間,主持并完成了美國國家礦業局 " 礦井火災通風動態模擬研究 " 項目,其成果實現了礦井火災條件下風網內通風參數的動態模擬預測,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成功推廣與應用。回國后開發的軟件系統功能更加完備,使得復雜的火災模擬控制計算成為可能。近年來 , 將安全科學與信息技術、測控技術有效結合,研究成果應用于安全領域。
  常心坦教授堅持在教學、科研工作第一線,并在學科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計委、教育部重點、省自然科學基金及橫向合作等項目 22 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1 項,省部級科研進步獎 2 項,省教學成果獎 1 項。
  
博士生導師石平五教授

  石平五教授,我國著名的礦山巖層控制專家,曾任國家煤炭工業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和陜西省巖層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
  石平五教授主要研究我國西部復雜地質賦存條件下礦山巖層控制及安全開采。完成了數十項科學研究,包括急傾斜大傾角煤層大范圍巖層跨落,頂板覆巖移動及控制,底板破壞滑移,以及對開采的危險性進行"識別-計算-監測-反饋"。對采動引起的瓦斯運移,山川破壞,以及圍巖災變進行了廣泛研究。他和課題組圍繞西部大型礦區淺部煤層開采的大面積跨落與涌水潰沙的研究引起國內外關注。他曾 12 次獲國家級、省部級和省教委科技進步獎,參加了 " 中國煤礦采場圍巖控制 " 等 8 部著作編寫,撰寫論文 60 多篇。1993 年被授予陜西省優秀教師,同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博士生導師葛嶺梅教授

  葛嶺梅教授,曾任西安科技大學材料系主任,陜西省電子學會納米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煤炭學會煤炭轉化委員會委員。
  葛嶺梅教授長期從事礦物加工、煤炭自燃機理及防滅火新材料研究。在八十年代中期,通過對煤的分子結構、煤巖組分結構及自燃煤的特性研究,在國內率先提出了煤炭自燃的分子學說,并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廣泛接受和認同。首次提出了煤炭選別及絲炭礦化等自燃煤綜合處理與應用方案。這些研究對井下防滅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主持、參加煤炭防滅火材料及礦區防滅火項目 21 項,研制了煤炭自燃防滅火新材料,在全國十個省、四十余個礦務局和礦區得到推廣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 50 余篇,出版專著 3 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9 項。
  葛嶺梅教授執教 30 多年,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現指導博士研究生 4 名。 1996 年榮獲"西安市勞動模范" 稱號,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博士生導師侯忠杰教授

  侯忠杰教授, 1983、1988和1997年曾分別在前蘇聯煤炭研究院、荷蘭德爾福特大學和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留學。現任教育部高校地礦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礦業學會理事。
  侯忠杰 教授主要從事復雜條件下安全開采研究和西北地表厚松散層巖石控制及涌水潰沙災變研究,近年來又致力于采動損害、礦區環境與荒漠化研究。先后完成省部級等科研項目 20 多項,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專項基金等 5 項研究課題。他和課題組針對地表松散煤層提出了組合關鍵層概念,并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 " 開采層 - 組合關鍵層穩定性 - 潛水運移 " 頂板運動控制、涌水潰沙及荒漠化防治理論體系,并將理論、實驗、三維計算機數值模擬與現場研究有機結合,為解決特殊條件下開采頂板和水沙災變的安全和礦區環境保護奠定基礎。
  侯忠杰 教授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 50 篇,出版專著教材 6 部,獲國家、省級和省教委科技進步獎 8 項。


博士生導師王芝銀教授

  王芝銀教授,博士。現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陜西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及巖土數值計算專業委員會主任,《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編委等職。 1997 年首批入選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 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王芝銀教授主要從事巖體力學與工程數值計算分析方法,流變位移反分析及巖體變形災害理論的研究。曾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參加或負責省部科研項目數10項,獲省部級獎3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王芝銀 教授是國內最早開展流變位移反分析的研究者之一,所完成的考慮支護效應的位移反分析成果及計算機程序在項目鑒定時,被專 家 教授們評為 " 屬國內外首創 " ,相應的軟件被廣泛應用于我國水電、冶金、軍工等科研及設計單位。近年來, 王芝銀 教授又致力于巖體工程災變失穩理論及巖體數值流形方法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西安科技大學

添加西安科技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西安科技大學考研分數線、西安科技大學報錄比、西安科技大學考研群、西安科技大學學姐微信、西安科技大學考研真題、西安科技大學專業目錄、西安科技大學排名、西安科技大學保研、西安科技大學公眾號、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西安科技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西安科技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