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做视频在线观看-啪啪99久久综合精品色-啪啪国产-啪啪激情网-成人高清毛片a-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深圳大學考研網

深圳大學心理學考研

深圳大學心理學考研

深圳大學考研/保研免費資源:

相關專業

深圳大學優惠價原價選擇
加入購物車立即購買
深圳大學微信
研究生為你答疑,送資源

因為深圳大學心理學專業研究生數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輔導的數量不確定,請加我們顧問的微信進行咨詢和確認,搶先預訂研究生,以免錯失研究生輔導機會。

深圳大學是一個不錯的學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請各位準備報考深圳大學心理學考研的同學注意: 深圳大學心理學研究生錄取分數線(或稱考研分數線)的數據。因為每年都有不少人報考深圳大學心理學考研,競爭激烈,所以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深圳大學心理學研究生的考研人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 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會為大家深圳大學心理學考研的參考書目、考研大綱、研究生招生咨詢電話等聯系方式。希望你考取深圳大學 心理學專業研究生,考研是個孤獨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學生好好復習備考,來年上個985/211,實現自己的名校研究生夢想。

深圳大學心理學考研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40202]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深圳大學
招生年份:2018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心理與社會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2]心理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基礎心理研究
02.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
03.發展心理學
招生人數: 19
考試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論;
[201 ]英語一;
[312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
備  注: 1.復試筆試科目:
[FS71 ]認知心理學;
2.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3.報考要求:
歡迎推免生,歡迎具有博士授權或碩士授權高校的考生踴躍報名。 
深圳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生導師羅躍嘉介紹:
一、 個人介紹
1、 研究方向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情緒與認知,腦成像,認知障礙
2、學習經歷
1994/9-1997/4,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導師:魏景漢
1987/9-1990/7,第三軍醫大學,康復醫學,碩士,導師:吳宗耀
1979/9-1984/7,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學士
3、工作經歷
2013/05—至今深圳大學腦疾病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情緒與社會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11—2013/04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2005/06—2011/12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0/07—2005/05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1997/10—2000/07美國Catholic大學(華盛頓)認知科學實驗室博士后研究員
1997/04—1997/10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3/09—1994/08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臨床電生理學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0/09—1993/08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康復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
4、聯系方式(按個人意愿提供辦公電話、郵箱等)
luoyj@szu.edu.cn
二、 教學工作
目前,在深圳大學指導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8人.
三、 社會工作
國際社會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Social Neuroscience)理事兼中國分會會長, 國際心理科學學會會士(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Fellow),廣東省認知科學學會會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2015換屆)理事,擔任《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副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e》《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編委,30多家國內外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雜志審稿人等。
四、 科研情況(在研及以往的科研項目及個人所承擔的角色)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153000320、應激下情緒與記憶的認知神經機制、2016-2020、327.60萬、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471376、焦慮對經典決策偏向的影響及其腦機制、2015-2017、70 萬、在研、主持。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91132704、焦慮的結構環路與功能環路、2012-2014、80 萬、結題、主持。
[4] 國家 973 項目課題,2011CB711000、航天環境下人的基本認知功能與情緒的變化特征及其相互影響、2011-2015、296 萬、在研、主持。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0930031、情緒與執行功能的相互影響及其神經機制、2010-2013、170 萬、結題、主持。
[6] 科技部支撐計劃課題,2009BAI77B01、我國人群情緒問題(焦慮、抑郁與自殺傾向)的評估、預警與干預示范研究、2009-2012、105 萬、結題、主持。
[7]美國 NIH GRIP 項目、1R01TW007897、The role of the amygdala in processing threatening animals and manipulable objects、2008-2013、30 萬、結題、聯合主持。
[8]教育部創新團隊,PCSIRT、IRT0710、高級認知功能與大腦可塑性、2008-2010、300 萬、結題、主持。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670698、欺騙與測謊的認知腦成像研究、2007-2009、28 萬、結題、主持。
[10]教育部重點項目,106025、青年和兒童的欺騙行為與道德認知的神經機制研究、2006-2008、10 萬、結題、主持。
[11]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NSFC) ,認知心理學(30325026)、2003-2007、120 萬、結題、主持。
[12] 中國科學院“十五”裝備專項擇優支持計劃, BYXLS02、誘發電位分析系統研制、2003-2005、225 萬、結題、主持。
[13]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重點項目,心理健康的適應性基礎研究、2002-2005、150 萬、結題、主持。
[14]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批準號 KSCX2-SW-221、情緒調節機制對兒童環境適應與創新的影響、2002-2005、100 萬、首席科學家、結題。
[15]中國科學院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作者專項資金,面孔識別與記憶的心理過程與神經機制研究、2002-2005、40 萬、結題、主持。
[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SFC) ,30070262、視覺復雜運動知覺的腦機制研究、2001-2003 、17 萬、結題、主持。
[17]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意識腦機制的視覺 ERP--fMRI 研究、2000-2003、200 萬(后續支持 100 萬)、結題、主持。
五、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專著等)
迄今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 380 篇,其中 SCI/SSCI 期刊收錄 150 篇,包 括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 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Neuropsychologia, Biological Psychology, Psychophysiology 等高等級 SCI 期刊論文,出版中英文專著 5 部,譯著 2 部;獲省部級科技獎勵 9 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2 項,新型實用專利授權 3 項。
近五年文章(impact factor > 3.0)
2015年
1. Feng C, Luo YJCA, Krueger F. Neural signatures of fairness-related normativ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ultimate game: A coordinate-based meta-analysi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5, 36(2): 591-602. doi: 10.1002/hbm.22649.
2. Yang Q, Gu RL, Tang P, Luo W, Luo YJCA.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s outcome evalu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5, 10(6):824-31. doi: 10.1093/scan/nsu124.
3. Liu Y, Zhang D, & Luo YJ. How disgust facilitates avoidance: Toward a two-stage model of attention modulation by threat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5, 10(4):598-604. doi: 10.1093/scan/nsu094.
4. Feng C, Tian T, Feng X, Luo YJCA. Attention modulation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hierarchy at distinct temporal stages: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Neuropsychologia. 2015, 70: 21-29. doi: 10.1016/j. neuropsychologia.2015.02.013
5. Tian T, Feng X, Feng C, Gu R, Luo YJ. When rapid adaptation paradigm is not too rapid: Evidence of face-sensitive N170 adaptation effects. Biol Psychol. 2015, 109: 53-60. doi: 10.1016/j.biopsycho. 2015.03.011.
6. Fan C, Chen S, Zhang L, Qi Z, Jin Y, Wang Q, Luo Y, Li H, Luo W. N170 changes reflect competition between faces and identifiable characters during early visual processing. Neuroimage. 2015, 110: 32-8.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5.01.047.
7. Feng X, Gu R Liang F, Broster LS, Liu Y, Zhang D, Luo YJ. Depressive states amplify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tern J Psychophysiol, 2015, 30, 97(2): 93-98. doi: 10.1016/ j.ijpsycho.2015.04.016.
8. Tao Q, Chan CCH, Luo YJ, Li JJ, Ting KH Wang J, Lee TMC. How does experience modulate auditory spatial processing in individuals with blindness? Brain Topogr. 2015, 28:506-519. doi: 10.1007/s10548-013-0339-1.
2014年
9. Xu P, Huang, He Y, Wang J, Xie T, Dong Z, Chen C, Gu R, Zang Y, Fan J, Luo YJCA. Different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human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with eyes open versus eyes closed. Neuroimage. 2014, 90: 246-255. 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3.12.060.
10. Zhang D, He W, Wang T, Luo WCA, Zhu X, Gu R, Li H,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emotional word processing: an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4, 9(12):1897-903.
11. Zhang, D., Liu, Y.*, Wang, X., Chen, Y., & Luo, Y. The duration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is judged longer and shorter than that of neutral faces: the attention-related time distortions as revealed by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293. doi: 10.3389/fnbeh.2014.00293.
12. Zhang D, Gu R, Broster LS, Jiang Y, Luo W, Zhang J, Luo YJ. Linking brain electrical signals elicited by current outcomes with future risk decision-making.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84. doi: 10.3389/fnbeh. 2014.00084
13. Zhang D, Liu Y*, Hou X, Sun G, Chen Y, & Luo, YJ. Discrimination of fearful and angry emotional voices in sleeping human neonates: A study of the mismatch brain response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4, 8:422. doi: 10.3389/fnbeh.2014.00422.
14. Dai J, Zai, Cacioppo S, Luo YJCA. Maternal face processing in mosuo preschool children. Biol Psychol. 2014, 99: 69-76. doi: 10.1016/j.biopsycho.2014.03.001.
15.  Wang Y, Jing X, Lv K, Wu B, Bai Y, LuoYJCA. Chen S, Li Y. During the long way to mars: Effects of 520 days of confinement (Mars500) on the assessment of affective stimuli and stage alteration in mood and plasma hormone levels. PLoS ONE 2014, 9(4): e8708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7087.
16. Zhao Y, Zhang D, Tan S*, Song C, Cui J, Fan F, Zhu X, Zou Y, Luo YJ.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abolished self-referential memory effect in schizophreni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4, 44: 477-487. doi:10.1017/S0033291713001177.
17. Zhang D, Liu Y, Zhou C, Chen Y, Luo YJ. Spatial attention effects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4, 9(7): e101608. doi:10.1371/journal.pone.0101608.
18. Yu F, Ye R, Sun S, Carretie′ L, Zhang L, Dong Y, Zhu C, Luo YJ, Wang K. Dissociation of neural substrates of response inhibition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facial go/nogo tasks: Evidence from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PLoS ONE, 2014, 9(10): e109839. doi: 10.1371/journal.pone. 0109839
19. 柳昀哲,張丹丹,羅躍嘉CA. 社會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44(6): 551-561. doi: 10.1360/ N052013-00073.
20. 金熠, 張丹丹, 柳昀哲, 羅躍嘉CA. 厭惡情緒加工特點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心理學報, 2014, 46 (11): 1682-90. doi: 10.3724/SP.J.1041.2014.01682
2013年
21. Xu P, Gu R, Broster L, Wu R, Jiang Y, Fan J, & Luo YJCA. Neural basis of emo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trait anxiety. J Neurosci. 2013: 33(47):18641–18653. doi:10.1523/jneurosci.1253-13.2013.
22. Luo W, He W, Yang S, Feng W, Chen T, Wang L, Gan T, Luo YJCA.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facial inversion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3, 92: 395-402. doi: 10.1016/j. biopsycho.2012.11.019.
23. He J, Li B, Guo Y, N?t??nen R, Pakarinen S, Luo YJCA. Effects of alcohol on auditory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of four sound features: evidence from mismatch negativity. Psychopharmacology. 2013, 225:353–360.  doi: 10.1007/s00213-012-2816-8.
24. Zhang D, Gu R*, Wu T, Broster L S, Luo Y, Jiang Y, & Luo YJCA.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of changes in risk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2013) Neuropsychologia, 2013, 51(8): 1397-407.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3.04.014.
25. Feng C, Luo Y, Gu RCA, Broster LS, Shen X, Tian T, Luo YJCA, Krueger F. The flexible fairness: Equality, earned entitlement, and self-interest. PLoS ONE, 2013, 8(9):e73106. doi: 10.1371/journal. pone.0073106
26. Gu Y, Mai X, Luo YJCA. Do bodily expressions compete with facial expressions? Time course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signals from the face and the body. PLoS ONE, 2013, 8(7): e66762. doi: 10.1371/ journal.pone.0066762.
27. Zhang D, Ding H, Liu L, Hou X, Sun G, Li L, Liu Y, Zhou C, Gu R, Luo YJ.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mplitude-integrated EEG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seizures. PLoS ONE, 2013, 8(11): e78960. doi:10.1371/journal.pone.0078960 (2013).
28. Han LZ, Liu YZ, Zhang DD, Yin H, Luo YJ. Low-arousal speech noise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n-back task: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3, 8(10):e7626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76261.
29. Liu Y, Zhang D, Ma J, Li D, Yin H, Luo YJ. The Attention Modulation on Tim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PLoS ONE 2013, 8(6): e66190. doi:10.1371/journal.pone.0066190
30. Li F, Cao B, Luo YJ, Lei Y, Li H. Functional imaging of brain responses to different outcomes of hypothesis testing: revealed in a category induction task. NeuroImage. 2013, 66: 368-375. doi: 10.1016/j.neuroimage. 2012.10.031.
31. Zhang D, Luo W*, Luo YJCA. Single-trial ERP analysis reveals facial expression category in a three-stage scheme. Brain Research, 2013, 1512:78-88. doi: 10.1016/j.brainres.2013.03.044.
32. 柳昀哲,張丹丹CA, 羅躍嘉CA.嬰兒社會和情緒腦機制的早期發展. 科學通報. 2013, 58 (9): 753-761.
33. 張丹丹, 羅文波, 羅躍嘉CA. 面孔表情加工三階段模型的單試次ERP證據.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3, 43(8): 643-656.
34. 彭家欣, 楊奇偉, 羅躍嘉CA. 不同特質焦慮水平的選擇性注意偏向. 心理學報, 2013, 45 (10): 1085-1093.
35. 甘 甜,李萬清,唐紅紅,陸夏平,李小俚,劉 超*,羅躍嘉CA. 經顱直流電刺激右側顳頂聯合區對道德意圖加工的影響. 心理學報. 2013, 45(9): 1004?1014.
36. 王敬欣,賈麗萍,白學軍,羅躍嘉. 返回抑制過程中情緒面孔加工優先:ERPs 研究. 心理學報, 2013, 45(1): 1-10.
2012年
37. Peng J, Qu C, Guo R, Luo YJCA Description-based reappraisal regulate the emotion induced by erotic and neutral imag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 Hum. Neurosci., 2012, 6: 355. doi: 10.3389/fnhum.2012. 00355
38. Fan J, Xu P, Van Dam N, Eilam-Stock T, Gu X, Luo YJ, Hof P. Spontaneous brain activity relates to autonomic arousal. J Neurosci, 2012, 32(33):11176 -11186. doi: 10.1523/JNEUROSCI.1172-12.2012.
39. Chen C, Liu C, Huang R, Cheng D, Wu H, Xu P, Mai X, Luo YJCA. Suppress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associates with changes in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neurocognitiv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2012, 50(12): 2839-2848.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8.004.
40. Feng WF, Matinez A, Pitts M, Luo YJ, Hillyard SA. Spatial attention modulates early fac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50(14): 3461-3468.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9.031.
41. Zhang D, Wang L, Luo Y, Luo YJCA.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rapidly presente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2, 7(11): e495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9517
42. Li S, Wang Y, Xu P, Pu F, Li D, Fan Yu, Gong GCA, Luo YJCA. Surface morphology of amygdala is associated with trait anxiety. PLoS ONE 2012, 7(10): e478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7817
43. Li J-Z, Gui D-Y, Feng C-L, Wang W-Z, Du B-Q, Gan T, Luo YJCA. Victims’ time discounting 2.5 year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2, 7(7): e40316. doi:10.1371/journal. pone.0040316
44. Feng,C., Wang, L., Liu, C., Zhu, X., Dai, R., Mai, XCA, Luo, YCA. The time course of the influence of valence and arousal on the implicit processing of affective pictures. PLoS ONE, 2012, 7(1): e2966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9668
45. Fu SCA, Feng C, Luo YJCA, Parasuraman R. Neural adapt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ategoric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 ERP study of the N170. PLoS ONE. 2012, 7(7): e411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41103
46. Hawkley L, Gu Y, Luo YJ, Cacioppo, J.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connections: generalizability extended to Beijing adults. PLoS ONE. 2012, 7(9): e44065. doi:10.1371/journal.pone. 0044065
47. Feng C, Wang L; Wang N; Gu R, Luo YJCA. The time course of implicit processing of erotic pictur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Brain Res. 2012, 1489:48-55. doi: 10.1016/j.brainres.2012.10.019.
2011年
48. Guo R, Lei Z, Broster L,Wu T,Jiang Y, Luo YJCA. Beyond valence and magnitude: a flexible evaluative coding system in the brain. Neuronpsychologia, 2011, 49(14): 3891-3897.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 2011.10.006
49. Mai X, Ge Y, Tao L, Tang H, Liu CCA, Luo YJCA. Eyes are windows to the Chinese soul: evidence from the detection of real and fake smiles. PLoS One. 2011; 6(5): e1990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903
50. Liu C, Tang H, Luo YJ, Mai X. Multi-representation of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numerical magnitude in Chinese number processing. PLoS ONE. 2011, 6(4):e1937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373
51. Mai X, Tardif TCA, Doan SN, Liu C, Gehring WJ, Luo YJCA. Brain activity elicit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LoS ONE. 2011, 6(4): e18774.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8774
52. Wei DT, Qiu J, Du X, Luo YJ. Emotional arousal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after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science, 2011, 192: 391–397. doi: 10.1016/j.neuroscience.2011. 06.055
53. Ni J, Jiang H, Jin Y, Chen N, Wang J, Wang Z, Luo YJ, Ma Y, Hu X. (2011) Dissociable modulation of overt visual attention in valence and arousal revealed by topology of scan path. PLoS ONE, 2011, 6(4): e1826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8262
54. Zhang D, Liu Y, Hou X, Zhou C, Luo Y, Ye D, Ding H. Reference values for 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infants from preterm to 3.5 months of age. Pediatrcis, 2011, 127: e1280-e1287. doi: 10.1542/peds.2010-2833
55. Feng Q, Zheng Y, Zhang X, Song Y, Luo YJ, Li Y, Talhelm T. Gender differences in visual reflexive attention shifting: Evidence from an ERP study. Brain Res, 2011, 1401: 59-65. doi:10.1016/j.brainres. 2011.05.041
56. 陳春萍,程大志,羅躍嘉CA. 雌激素對情緒的影響心理、神經、內分泌研究,中國科學C, 2011, 41 (11): 1049-1062.
57. 呂勇,劉亞平,羅躍嘉. 記憶面孔,男女有別:關于面孔再認性別差異的行為與ERP研究. 科學通報, 2011, 56(14): 1112-1123.
58. 吳燕, 羅躍嘉CA. 利他懲罰中的結果評價—— ERP 研究. 心理學報, 2011, 43(6): 661?673.
59. 金翊翔, 羅躍嘉CA. 中性詞和負性詞的純粹接觸效應. 心理學報, 2011, 43(7): 739?748.
60. 白學軍,尹莎莎,楊海波,呂勇,胡偉,羅躍嘉. 視覺工作記憶內容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響:一項ERP 研究. 心理學報, 2011, 43(10): 1103?1113.
2010年
61. Liu C, Ge Y, Mai XQ, Luo YJCA. 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and semantic structure of human kinship: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kin term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5): 392-394. doi: 10.1017/S0140525X10001366 (IF=19.04)
62. Liu C, Ge Y, Luo WB, Luo YJCA. Show your teeth or not: the role of the mouth in smiles and its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6): 450-452. doi:10.1017/S0140525X10001263 (IF=19.04)
63. Luo WB, Feng WF, He WQ, Wang NY,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facial expression processing: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Neuroimage, 2010, 49(2): 1857-1867. doi:10.1016/ j.neuroimage.2009.09.018 (IF=5.73)
64. Liu C, Tardif TCA, Mai XQ, Gehring WJ, Simms N, Luo YJCA. What’s in a name? Brain activity reveals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differ across language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0, 31(11): 1786-1801. doi: 10.1002/hbm.20974 (IF=6.25)
65. Gu RL, Ge Y, Jiang Y, Luo YJCA. Anxiety and outcome evaluat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ambiguous.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0, 85: 200-206. doi:10.1016/j.biopsycho.2010.07.001
66. Qiu J, Li H, Jou J, Liu J, Luo Y, Feng T, Wu Z, Zhang Q. Neurao correlates of the “Aha” experiences: Evidence from an fMRI study of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Cortex. 2010, 46: 397-403. doi:10.1016/j.cortex.2009.06.006
67. Song Y, Bu Y, Hu S, Luo Y, Liu J. Short-term language experience shapes the plasticity of the visual word form area. Brain Research, 2010, 1316: 83-91. doi:10.1016/j.brainres.2009.11.086
68. 吳燕, 余榮軍, 周曉林, 羅躍嘉CA. 自我主觀標準決定執行任務和觀察任務中的結果評價. 心理學報, 2010, 42(2): 279-287.
69. 馮文鋒,羅文波,廖瑜,陳紅,羅躍嘉. 胖負面身體自我女大學生對胖信息的注意偏好:注意警覺還是注意維持. 心理學報, 2010, 42(7): 779-790.
70. 羅艷琳,王鵬,李秀軍,石雅琪,陳墨,王培培,胡斯秀,羅躍嘉. 漢字認知過程中整字對部件的影響. 心理學報, 2010, 42 (6): 683?694.
代表著作:
1. Lv ZL, Luo YJ (Eds). Progress in cognitive science: From cellular mechanisms to computational theori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魏景漢, 羅躍嘉(編著)事件相關腦電位的基礎與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
3. 羅躍嘉(主編)姜揚,程康(副主編)認知神經科學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1.
4. 羅躍嘉, 魏景漢(著)注意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5. 魏景漢, 羅躍嘉(主編)認知事件相關腦電位教程, 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2, 5.
六、培訓交流
多次主辦大型學術會議,為為國內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平臺,如2015年9月,重慶,第二屆ERP研究與應用研討會;2014年5月,深圳,認知與情緒障礙的腦機制與影像學研討會;2014年11月,深圳,ERP高級研討班;2013年12月,廣州,第四屆國際社會神經科學會年會;2013年9月,安徽第一屆ERP研究與應用研討會等。
七、榮譽獎勵
2013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20130424101G)
2013北京市科技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創造性思維中關鍵認知神經科學過程的機理研究,羅勁、傅小蘭、羅躍嘉等(2013醫-2-006-03)
2012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腦高級功能調節及干預的機制研究,宋為群、羅躍嘉等(2012醫-3-008-02)
2011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腦功能疾病的磁共振影像學方法的建立與應用,龔啟勇、陳楚僑、羅躍嘉等(201102249)
2010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兒童與認知功能的腦機制及其臨床應用研究,董選、王蘇弘、羅躍嘉等(201003125)
2010中國心理學家,中國心理學會認定(2010)
2009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認知功能的神經心理腦機制研究及認知障礙的診療評估,董選、羅躍嘉、王蘇弘等
2009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09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號(2008)3600053
2008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警衛部隊新兵心理問題篩查體系的調查及研究,劉暢、李丁川、羅躍嘉等
2006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榮譽稱號(No000314)
2006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視覺空間注意腦機制的早期調控及其年老化研究,宋為群、羅躍嘉等
2005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04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第04-491053號)
2004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腦認知功能中P300與MMN的發生機制研究及其臨床應用,吳宗耀,羅躍嘉等
2003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7結題評估為“優秀”)
2003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認知腦電位的神經基礎及應用研究,何春陽,吳宗耀,羅躍嘉等
2001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論文題目:跨感覺通路選擇性注意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編號:2001083
1999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3終期考核被評為“優秀”)
1997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中國科學院地奧獎學金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優秀研究生論文二等獎、中國神經科學學會青年優秀論文獎
1996中國科學院地奧獎學金一等獎
1992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臨床應用,第一獲獎者
1987在成都軍區軍醫學校立三等功一次,受嘉獎一次
1980-1984在華西醫科大學被評為校三好學生二次,系三好學生二次
1977-1979    在西藏軍區步兵第一五八團受嘉獎二次
八、學生指導
培養博士后、研究生百余人,其中 2 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3 人獲省級優秀博士論文獎。目前,在深圳大學指導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8人.
應用心理學 [040203]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深圳大學
招生年份:2018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心理與社會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2]心理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心理測量與社會管理
02.臨床與咨詢
招生人數: 10
考試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論;
[201 ]英語一;
[312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
備  注: 1.復試筆試科目:
[FS71 ]認知心理學;
2.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3.報考要求:
歡迎推免生,歡迎具有博士授權或碩士授權高校的考生報考。 
    心理學專業綜合涵蓋心理學導論、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基礎學科,心理學專業綜合考試由教育部發布命題指導意見,根據應用心理專業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提出的指導性考試大綱自行命制,全國統一考試,考試時間為180分鐘,滿分為300分。
    考試內容:
    導論
    第一節心理學概述
    (一)心理學研究對象
    (二)心理學主要流派
    第二節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實驗法
    1.變量與控制
    2.實驗的信度和效度
    3.反應時法
    4.心理物理學方法
    (二)觀察法
    (三)個案法
    (四)心理測量
    1.心理測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測驗的信效度
    3.心理測驗的標準化
    4.人格測驗
    5.智力測驗
    6.常用臨床心理測驗
    7.心理測驗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統計
    1.描述統計
    2.推論統計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
    第三節感覺
    (一)感覺的含義
    (二)顏色視覺
    (三)聲音的心理維度
    第四節知覺
    (一)知覺的含義和特性
    (二)知覺組織
    1.知覺組織原則
    2.形狀知覺
    3.深度知覺
    4.運動知覺
    (三)錯覺
    第五節意識和注意
    (一)意識與無意識
    1.意識的含義
    2.意識的功能
    3.睡眠與夢
    (二)注意過程
    1.注意的含義
    2.注意的特征
    3.選擇性注意
    第六節學習和記憶
    (一)學習的含義
    (二)學習理論
    1.經典性條件作用說
    2.操作性條件作用說
    3.觀察學習
    (三)記憶的含義
    (四)記憶的種類
    1.感覺記憶
    2.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3.長時記憶
    (五)遺忘
    1.遺忘曲線
    2.影響遺忘的因素
    第七節思維
    (一)思維的含義及種類
    (二)概念的含義及其形成
    (三)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過程
    2.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四)推理
    1.演繹推理
    2.歸納推理
    (五)判斷和決策
    1.啟發法和判斷
    2.決策框架
    3.決策規避
    第八節智力
    (一)智力的含義
    (二)智力的測量
    1.智力測驗的編制
    2.常用智力測驗
    (三)智力理論
    1.智力的心理測量學理論
    2.智力三因素理論
    3.多元智力理論
    第九節情緒
    (一)情緒的含義和功能
    (二)表情
    1.非語言交流
    2.文化與表情
    3.面部表情
    (三)情緒理論
    1.詹姆斯­——蘭格理論
    2.坎農——巴德理論
    3.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
    第十節動機
    (一)動機的含義
    (二)生理動機
    (三)個人成就動機
    1.成就需要
    2.成功與失敗的歸因
    (四)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強化理論
    2.學習動機的人本理論
    3.學習動機的社會認知理論
    4.學習動機的培養與發展
    (五)需要層次理論
    人格心理
    第一節人格的含義
    第二節人格心理學的流派與應用
    (一)精神分析流派
    (二)行為主義流派
    (三)認知流派
    (四)人本主義流派
    (五)特質流派
    (六)生物學流派
    第三節人格測量
    (一)客觀測驗
    (二)投射測驗
    發展心理
    第一節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橫斷設計
    (二)縱向設計
    (三)聚合交叉設計
    (四)雙生子設計
    第二節發展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一)精神分析論的心理發展觀
    (二)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三)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觀
    (四)生態系統理論
    第三節生理發展
    (一)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發展
    (二)青春期的生理發展
    (三)成年期的生理變化
    第四節認知發展
    (一)皮亞杰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二)嬰幼兒的認知發展
    (三)青春期的認知發展
    (四)成人期的認知發展
    (五)認知老化
    第五節語言獲得
    (一)嬰幼兒言語發展
    (二)童年期言語發展
    第六節社會性發展
    (一)艾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二)兒童期的社會性發展
    (三)青春期的社會性發展
    (四)成年期的社會性發展
    第七節性別發展
    (一)生理的性別與社會的性別
    (二)性別角色的獲得
    第八節道德發展
    (一)柯爾伯格的道德推理階段
    (二)道德推理的性別的文化觀點
    臨床心理
    第一節臨床與咨詢心理學的概念與歷史
    第二節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的概念及異同
    第三節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中治療關系的特征及影響因素
    第四節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
    第五節臨床與咨詢心理學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和研究報告
    (二)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三)基本的統計及數據分析方法
    變態心理
    第一節正常與異常的界定及標準、重性精神病的界定
    第二節焦慮障礙
    (一)恐怖癥
    (二)強迫癥
    (三)驚恐障礙
    (四)廣泛性焦慮障礙
    (五)創傷后應激障礙
    第三節心境障礙
    (一)單相情感障礙
    (二)雙相情感障礙
    第四節進食障礙
    第五節人格障礙
    第六節物質依賴
    第七節兒童心理障礙
    (一)孤獨癥
    (二)多動癥
    社會心理
    第一節社會思維
    (一)自我概念
    (二)自尊
    (三)行為歸因
    (四)自我知覺
    第二節社會影響
    (一)從眾
    (二)說服
    (三)群體影響
    第三節社會關系
    (一)偏見
    (二)攻擊
    (三)利他主義與親社會行為
    (四)沖突
    管理心理
    第一節管理哲學
    (一)經濟人假設(X理論)
    (二)自我實現人假設(Y理論)
    (三)社會人假設
    (四)復雜人假設(超Y理論)
    (五)文化人假設(Z理論)
    (六)決策人假設
    (七)學習人假設
    第二節組織激勵
    (一)三重需要理論
    (二)ERG理論
    (三)行為矯正理論
    (四)期望理論
    (五)公平理論
    (六)目標設置理論
    (七)工作特征理論
    (八)工作再設計
    第三節領導理論
    (一)領導特質理論
    (二)領導行為風格理論
    (三)領導權變理論
    (四)領導情景理論
    第四節組織理論
    (一)組織結構
    (二)組織文化
    (三)組織變革與發展
一、 個人介紹
1、 研究方向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情緒與認知,腦成像,認知障礙
2、學習經歷
1994/9-1997/4,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導師:魏景漢
1987/9-1990/7,第三軍醫大學,康復醫學,碩士,導師:吳宗耀
1979/9-1984/7,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學士
3、工作經歷
2013/05—至今深圳大學腦疾病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情緒與社會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11—2013/04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2005/06—2011/12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0/07—2005/05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1997/10—2000/07美國Catholic大學(華盛頓)認知科學實驗室博士后研究員
1997/04—1997/10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3/09—1994/08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臨床電生理學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0/09—1993/08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康復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
4、聯系方式(按個人意愿提供辦公電話、郵箱等)
luoyj@szu.edu.cn
二、 教學工作
目前,在深圳大學指導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8人.
三、 社會工作
國際社會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Social Neuroscience)理事兼中國分會會長, 國際心理科學學會會士(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Fellow),廣東省認知科學學會會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2015換屆)理事,擔任《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副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e》《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編委,30多家國內外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雜志審稿人等。
四、 科研情況(在研及以往的科研項目及個人所承擔的角色)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153000320、應激下情緒與記憶的認知神經機制、2016-2020、327.60萬、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471376、焦慮對經典決策偏向的影響及其腦機制、2015-2017、70 萬、在研、主持。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91132704、焦慮的結構環路與功能環路、2012-2014、80 萬、結題、主持。
[4] 國家 973 項目課題,2011CB711000、航天環境下人的基本認知功能與情緒的變化特征及其相互影響、2011-2015、296 萬、在研、主持。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0930031、情緒與執行功能的相互影響及其神經機制、2010-2013、170 萬、結題、主持。
[6] 科技部支撐計劃課題,2009BAI77B01、我國人群情緒問題(焦慮、抑郁與自殺傾向)的評估、預警與干預示范研究、2009-2012、105 萬、結題、主持。
[7]美國 NIH GRIP 項目、1R01TW007897、The role of the amygdala in processing threatening animals and manipulable objects、2008-2013、30 萬、結題、聯合主持。
[8]教育部創新團隊,PCSIRT、IRT0710、高級認知功能與大腦可塑性、2008-2010、300 萬、結題、主持。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670698、欺騙與測謊的認知腦成像研究、2007-2009、28 萬、結題、主持。
[10]教育部重點項目,106025、青年和兒童的欺騙行為與道德認知的神經機制研究、2006-2008、10 萬、結題、主持。
[11]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NSFC) ,認知心理學(30325026)、2003-2007、120 萬、結題、主持。
[12] 中國科學院“十五”裝備專項擇優支持計劃, BYXLS02、誘發電位分析系統研制、2003-2005、225 萬、結題、主持。
[13]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重點項目,心理健康的適應性基礎研究、2002-2005、150 萬、結題、主持。
[14]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批準號 KSCX2-SW-221、情緒調節機制對兒童環境適應與創新的影響、2002-2005、100 萬、首席科學家、結題。
[15]中國科學院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作者專項資金,面孔識別與記憶的心理過程與神經機制研究、2002-2005、40 萬、結題、主持。
[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SFC) ,30070262、視覺復雜運動知覺的腦機制研究、2001-2003 、17 萬、結題、主持。
[17]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意識腦機制的視覺 ERP--fMRI 研究、2000-2003、200 萬(后續支持 100 萬)、結題、主持。
五、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專著等)
迄今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 380 篇,其中 SCI/SSCI 期刊收錄 150 篇,包 括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 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Neuropsychologia, Biological Psychology, Psychophysiology 等高等級 SCI 期刊論文,出版中英文專著 5 部,譯著 2 部;獲省部級科技獎勵 9 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2 項,新型實用專利授權 3 項。
近五年文章(impact factor > 3.0)
2015年
1. Feng C, Luo YJCA, Krueger F. Neural signatures of fairness-related normativ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ultimate game: A coordinate-based meta-analysi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5, 36(2): 591-602. doi: 10.1002/hbm.22649.
2. Yang Q, Gu RL, Tang P, Luo W, Luo YJCA.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s outcome evalu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5, 10(6):824-31. doi: 10.1093/scan/nsu124.
3. Liu Y, Zhang D, & Luo YJ. How disgust facilitates avoidance: Toward a two-stage model of attention modulation by threat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5, 10(4):598-604. doi: 10.1093/scan/nsu094.
4. Feng C, Tian T, Feng X, Luo YJCA. Attention modulation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hierarchy at distinct temporal stages: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Neuropsychologia. 2015, 70: 21-29. doi: 10.1016/j. neuropsychologia.2015.02.013
5. Tian T, Feng X, Feng C, Gu R, Luo YJ. When rapid adaptation paradigm is not too rapid: Evidence of face-sensitive N170 adaptation effects. Biol Psychol. 2015, 109: 53-60. doi: 10.1016/j.biopsycho. 2015.03.011.
6. Fan C, Chen S, Zhang L, Qi Z, Jin Y, Wang Q, Luo Y, Li H, Luo W. N170 changes reflect competition between faces and identifiable characters during early visual processing. Neuroimage. 2015, 110: 32-8.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5.01.047.
7. Feng X, Gu R Liang F, Broster LS, Liu Y, Zhang D, Luo YJ. Depressive states amplify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tern J Psychophysiol, 2015, 30, 97(2): 93-98. doi: 10.1016/ j.ijpsycho.2015.04.016.
8. Tao Q, Chan CCH, Luo YJ, Li JJ, Ting KH Wang J, Lee TMC. How does experience modulate auditory spatial processing in individuals with blindness? Brain Topogr. 2015, 28:506-519. doi: 10.1007/s10548-013-0339-1.
2014年
9. Xu P, Huang, He Y, Wang J, Xie T, Dong Z, Chen C, Gu R, Zang Y, Fan J, Luo YJCA. Different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human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with eyes open versus eyes closed. Neuroimage. 2014, 90: 246-255. 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3.12.060.
10. Zhang D, He W, Wang T, Luo WCA, Zhu X, Gu R, Li H,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emotional word processing: an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4, 9(12):1897-903.
11. Zhang, D., Liu, Y.*, Wang, X., Chen, Y., & Luo, Y. The duration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is judged longer and shorter than that of neutral faces: the attention-related time distortions as revealed by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293. doi: 10.3389/fnbeh.2014.00293.
12. Zhang D, Gu R, Broster LS, Jiang Y, Luo W, Zhang J, Luo YJ. Linking brain electrical signals elicited by current outcomes with future risk decision-making.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84. doi: 10.3389/fnbeh. 2014.00084
13. Zhang D, Liu Y*, Hou X, Sun G, Chen Y, & Luo, YJ. Discrimination of fearful and angry emotional voices in sleeping human neonates: A study of the mismatch brain response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4, 8:422. doi: 10.3389/fnbeh.2014.00422.
14. Dai J, Zai, Cacioppo S, Luo YJCA. Maternal face processing in mosuo preschool children. Biol Psychol. 2014, 99: 69-76. doi: 10.1016/j.biopsycho.2014.03.001.
15.  Wang Y, Jing X, Lv K, Wu B, Bai Y, LuoYJCA. Chen S, Li Y. During the long way to mars: Effects of 520 days of confinement (Mars500) on the assessment of affective stimuli and stage alteration in mood and plasma hormone levels. PLoS ONE 2014, 9(4): e8708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7087.
16. Zhao Y, Zhang D, Tan S*, Song C, Cui J, Fan F, Zhu X, Zou Y, Luo YJ.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abolished self-referential memory effect in schizophreni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4, 44: 477-487. doi:10.1017/S0033291713001177.
17. Zhang D, Liu Y, Zhou C, Chen Y, Luo YJ. Spatial attention effects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4, 9(7): e101608. doi:10.1371/journal.pone.0101608.
18. Yu F, Ye R, Sun S, Carretie′ L, Zhang L, Dong Y, Zhu C, Luo YJ, Wang K. Dissociation of neural substrates of response inhibition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facial go/nogo tasks: Evidence from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PLoS ONE, 2014, 9(10): e109839. doi: 10.1371/journal.pone. 0109839
19. 柳昀哲,張丹丹,羅躍嘉CA. 社會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44(6): 551-561. doi: 10.1360/ N052013-00073.
20. 金熠, 張丹丹, 柳昀哲, 羅躍嘉CA. 厭惡情緒加工特點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心理學報, 2014, 46 (11): 1682-90. doi: 10.3724/SP.J.1041.2014.01682
2013年
21. Xu P, Gu R, Broster L, Wu R, Jiang Y, Fan J, & Luo YJCA. Neural basis of emo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trait anxiety. J Neurosci. 2013: 33(47):18641–18653. doi:10.1523/jneurosci.1253-13.2013.
22. Luo W, He W, Yang S, Feng W, Chen T, Wang L, Gan T, Luo YJCA.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facial inversion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3, 92: 395-402. doi: 10.1016/j. biopsycho.2012.11.019.
23. He J, Li B, Guo Y, N?t??nen R, Pakarinen S, Luo YJCA. Effects of alcohol on auditory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of four sound features: evidence from mismatch negativity. Psychopharmacology. 2013, 225:353–360.  doi: 10.1007/s00213-012-2816-8.
24. Zhang D, Gu R*, Wu T, Broster L S, Luo Y, Jiang Y, & Luo YJCA.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of changes in risk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2013) Neuropsychologia, 2013, 51(8): 1397-407.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3.04.014.
25. Feng C, Luo Y, Gu RCA, Broster LS, Shen X, Tian T, Luo YJCA, Krueger F. The flexible fairness: Equality, earned entitlement, and self-interest. PLoS ONE, 2013, 8(9):e73106. doi: 10.1371/journal. pone.0073106
26. Gu Y, Mai X, Luo YJCA. Do bodily expressions compete with facial expressions? Time course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signals from the face and the body. PLoS ONE, 2013, 8(7): e66762. doi: 10.1371/ journal.pone.0066762.
27. Zhang D, Ding H, Liu L, Hou X, Sun G, Li L, Liu Y, Zhou C, Gu R, Luo YJ.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mplitude-integrated EEG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seizures. PLoS ONE, 2013, 8(11): e78960. doi:10.1371/journal.pone.0078960 (2013).
28. Han LZ, Liu YZ, Zhang DD, Yin H, Luo YJ. Low-arousal speech noise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n-back task: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3, 8(10):e7626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76261.
29. Liu Y, Zhang D, Ma J, Li D, Yin H, Luo YJ. The Attention Modulation on Tim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PLoS ONE 2013, 8(6): e66190. doi:10.1371/journal.pone.0066190
30. Li F, Cao B, Luo YJ, Lei Y, Li H. Functional imaging of brain responses to different outcomes of hypothesis testing: revealed in a category induction task. NeuroImage. 2013, 66: 368-375. doi: 10.1016/j.neuroimage. 2012.10.031.
31. Zhang D, Luo W*, Luo YJCA. Single-trial ERP analysis reveals facial expression category in a three-stage scheme. Brain Research, 2013, 1512:78-88. doi: 10.1016/j.brainres.2013.03.044.
32. 柳昀哲,張丹丹CA, 羅躍嘉CA.嬰兒社會和情緒腦機制的早期發展. 科學通報. 2013, 58 (9): 753-761.
33. 張丹丹, 羅文波, 羅躍嘉CA. 面孔表情加工三階段模型的單試次ERP證據.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3, 43(8): 643-656.
34. 彭家欣, 楊奇偉, 羅躍嘉CA. 不同特質焦慮水平的選擇性注意偏向. 心理學報, 2013, 45 (10): 1085-1093.
35. 甘 甜,李萬清,唐紅紅,陸夏平,李小俚,劉 超*,羅躍嘉CA. 經顱直流電刺激右側顳頂聯合區對道德意圖加工的影響. 心理學報. 2013, 45(9): 1004?1014.
36. 王敬欣,賈麗萍,白學軍,羅躍嘉. 返回抑制過程中情緒面孔加工優先:ERPs 研究. 心理學報, 2013, 45(1): 1-10.
2012年
37. Peng J, Qu C, Guo R, Luo YJCA Description-based reappraisal regulate the emotion induced by erotic and neutral imag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 Hum. Neurosci., 2012, 6: 355. doi: 10.3389/fnhum.2012. 00355
38. Fan J, Xu P, Van Dam N, Eilam-Stock T, Gu X, Luo YJ, Hof P. Spontaneous brain activity relates to autonomic arousal. J Neurosci, 2012, 32(33):11176 -11186. doi: 10.1523/JNEUROSCI.1172-12.2012.
39. Chen C, Liu C, Huang R, Cheng D, Wu H, Xu P, Mai X, Luo YJCA. Suppress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associates with changes in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neurocognitiv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2012, 50(12): 2839-2848.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8.004.
40. Feng WF, Matinez A, Pitts M, Luo YJ, Hillyard SA. Spatial attention modulates early fac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50(14): 3461-3468.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9.031.
41. Zhang D, Wang L, Luo Y, Luo YJCA.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rapidly presente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2, 7(11): e495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9517
42. Li S, Wang Y, Xu P, Pu F, Li D, Fan Yu, Gong GCA, Luo YJCA. Surface morphology of amygdala is associated with trait anxiety. PLoS ONE 2012, 7(10): e478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7817
43. Li J-Z, Gui D-Y, Feng C-L, Wang W-Z, Du B-Q, Gan T, Luo YJCA. Victims’ time discounting 2.5 year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2, 7(7): e40316. doi:10.1371/journal. pone.0040316
44. Feng,C., Wang, L., Liu, C., Zhu, X., Dai, R., Mai, XCA, Luo, YCA. The time course of the influence of valence and arousal on the implicit processing of affective pictures. PLoS ONE, 2012, 7(1): e2966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9668
45. Fu SCA, Feng C, Luo YJCA, Parasuraman R. Neural adapt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ategoric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 ERP study of the N170. PLoS ONE. 2012, 7(7): e411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41103
46. Hawkley L, Gu Y, Luo YJ, Cacioppo, J.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connections: generalizability extended to Beijing adults. PLoS ONE. 2012, 7(9): e44065. doi:10.1371/journal.pone. 0044065
47. Feng C, Wang L; Wang N; Gu R, Luo YJCA. The time course of implicit processing of erotic pictur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Brain Res. 2012, 1489:48-55. doi: 10.1016/j.brainres.2012.10.019.
2011年
48. Guo R, Lei Z, Broster L,Wu T,Jiang Y, Luo YJCA. Beyond valence and magnitude: a flexible evaluative coding system in the brain. Neuronpsychologia, 2011, 49(14): 3891-3897.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 2011.10.006
49. Mai X, Ge Y, Tao L, Tang H, Liu CCA, Luo YJCA. Eyes are windows to the Chinese soul: evidence from the detection of real and fake smiles. PLoS One. 2011; 6(5): e1990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903
50. Liu C, Tang H, Luo YJ, Mai X. Multi-representation of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numerical magnitude in Chinese number processing. PLoS ONE. 2011, 6(4):e1937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373
51. Mai X, Tardif TCA, Doan SN, Liu C, Gehring WJ, Luo YJCA. Brain activity elicit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LoS ONE. 2011, 6(4): e18774.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8774
52. Wei DT, Qiu J, Du X, Luo YJ. Emotional arousal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after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science, 2011, 192: 391–397. doi: 10.1016/j.neuroscience.2011. 06.055
53. Ni J, Jiang H, Jin Y, Chen N, Wang J, Wang Z, Luo YJ, Ma Y, Hu X. (2011) Dissociable modulation of overt visual attention in valence and arousal revealed by topology of scan path. PLoS ONE, 2011, 6(4): e1826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8262
54. Zhang D, Liu Y, Hou X, Zhou C, Luo Y, Ye D, Ding H. Reference values for 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infants from preterm to 3.5 months of age. Pediatrcis, 2011, 127: e1280-e1287. doi: 10.1542/peds.2010-2833
55. Feng Q, Zheng Y, Zhang X, Song Y, Luo YJ, Li Y, Talhelm T. Gender differences in visual reflexive attention shifting: Evidence from an ERP study. Brain Res, 2011, 1401: 59-65. doi:10.1016/j.brainres. 2011.05.041
56. 陳春萍,程大志,羅躍嘉CA. 雌激素對情緒的影響心理、神經、內分泌研究,中國科學C, 2011, 41 (11): 1049-1062.
57. 呂勇,劉亞平,羅躍嘉. 記憶面孔,男女有別:關于面孔再認性別差異的行為與ERP研究. 科學通報, 2011, 56(14): 1112-1123.
58. 吳燕, 羅躍嘉CA. 利他懲罰中的結果評價—— ERP 研究. 心理學報, 2011, 43(6): 661?673.
59. 金翊翔, 羅躍嘉CA. 中性詞和負性詞的純粹接觸效應. 心理學報, 2011, 43(7): 739?748.
60. 白學軍,尹莎莎,楊海波,呂勇,胡偉,羅躍嘉. 視覺工作記憶內容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響:一項ERP 研究. 心理學報, 2011, 43(10): 1103?1113.
2010年
61. Liu C, Ge Y, Mai XQ, Luo YJCA. 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and semantic structure of human kinship: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kin term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5): 392-394. doi: 10.1017/S0140525X10001366 (IF=19.04)
62. Liu C, Ge Y, Luo WB, Luo YJCA. Show your teeth or not: the role of the mouth in smiles and its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6): 450-452. doi:10.1017/S0140525X10001263 (IF=19.04)
63. Luo WB, Feng WF, He WQ, Wang NY,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facial expression processing: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Neuroimage, 2010, 49(2): 1857-1867. doi:10.1016/ j.neuroimage.2009.09.018 (IF=5.73)
64. Liu C, Tardif TCA, Mai XQ, Gehring WJ, Simms N, Luo YJCA. What’s in a name? Brain activity reveals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differ across language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0, 31(11): 1786-1801. doi: 10.1002/hbm.20974 (IF=6.25)
65. Gu RL, Ge Y, Jiang Y, Luo YJCA. Anxiety and outcome evaluat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ambiguous.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0, 85: 200-206. doi:10.1016/j.biopsycho.2010.07.001
66. Qiu J, Li H, Jou J, Liu J, Luo Y, Feng T, Wu Z, Zhang Q. Neurao correlates of the “Aha” experiences: Evidence from an fMRI study of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Cortex. 2010, 46: 397-403. doi:10.1016/j.cortex.2009.06.006
67. Song Y, Bu Y, Hu S, Luo Y, Liu J. Short-term language experience shapes the plasticity of the visual word form area. Brain Research, 2010, 1316: 83-91. doi:10.1016/j.brainres.2009.11.086
68. 吳燕, 余榮軍, 周曉林, 羅躍嘉CA. 自我主觀標準決定執行任務和觀察任務中的結果評價. 心理學報, 2010, 42(2): 279-287.
69. 馮文鋒,羅文波,廖瑜,陳紅,羅躍嘉. 胖負面身體自我女大學生對胖信息的注意偏好:注意警覺還是注意維持. 心理學報, 2010, 42(7): 779-790.
70. 羅艷琳,王鵬,李秀軍,石雅琪,陳墨,王培培,胡斯秀,羅躍嘉. 漢字認知過程中整字對部件的影響. 心理學報, 2010, 42 (6): 683?694.
代表著作:
1. Lv ZL, Luo YJ (Eds). Progress in cognitive science: From cellular mechanisms to computational theori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魏景漢, 羅躍嘉(編著)事件相關腦電位的基礎與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
3. 羅躍嘉(主編)姜揚,程康(副主編)認知神經科學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1.
4. 羅躍嘉, 魏景漢(著)注意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5. 魏景漢, 羅躍嘉(主編)認知事件相關腦電位教程, 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2, 5.
六、培訓交流
多次主辦大型學術會議,為為國內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平臺,如2015年9月,重慶,第二屆ERP研究與應用研討會;2014年5月,深圳,認知與情緒障礙的腦機制與影像學研討會;2014年11月,深圳,ERP高級研討班;2013年12月,廣州,第四屆國際社會神經科學會年會;2013年9月,安徽第一屆ERP研究與應用研討會等。
七、榮譽獎勵
2013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20130424101G)
2013北京市科技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創造性思維中關鍵認知神經科學過程的機理研究,羅勁、傅小蘭、羅躍嘉等(2013醫-2-006-03)
2012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腦高級功能調節及干預的機制研究,宋為群、羅躍嘉等(2012醫-3-008-02)
2011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腦功能疾病的磁共振影像學方法的建立與應用,龔啟勇、陳楚僑、羅躍嘉等(201102249)
2010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兒童與認知功能的腦機制及其臨床應用研究,董選、王蘇弘、羅躍嘉等(201003125)
2010中國心理學家,中國心理學會認定(2010)
2009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認知功能的神經心理腦機制研究及認知障礙的診療評估,董選、羅躍嘉、王蘇弘等
2009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09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號(2008)3600053
2008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警衛部隊新兵心理問題篩查體系的調查及研究,劉暢、李丁川、羅躍嘉等
2006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榮譽稱號(No000314)
2006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視覺空間注意腦機制的早期調控及其年老化研究,宋為群、羅躍嘉等
2005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04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第04-491053號)
2004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腦認知功能中P300與MMN的發生機制研究及其臨床應用,吳宗耀,羅躍嘉等
2003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7結題評估為“優秀”)
2003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認知腦電位的神經基礎及應用研究,何春陽,吳宗耀,羅躍嘉等
2001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論文題目:跨感覺通路選擇性注意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編號:2001083
1999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3終期考核被評為“優秀”)
1997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中國科學院地奧獎學金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優秀研究生論文二等獎、中國神經科學學會青年優秀論文獎
1996中國科學院地奧獎學金一等獎
1992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臨床應用,第一獲獎者
1987在成都軍區軍醫學校立三等功一次,受嘉獎一次
1980-1984在華西醫科大學被評為校三好學生二次,系三好學生二次
1977-1979    在西藏軍區步兵第一五八團受嘉獎二次
八、學生指導
培養博士后、研究生百余人,其中 2 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3 人獲省級優秀博士論文獎。目前,在深圳大學指導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8人.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
《普通心理學》(第5版) 彭聃齡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
《實驗心理學》(2版) 郭秀艷
楊治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
《心理與教育測量》(第3版) 鄭日昌
吳九君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
《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第4版) 張厚粲
徐建平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
《發展心理學》(第3版)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
《當代教育心理學》(第3版) 陳琦
劉儒德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
《社會心理學》(第4版) 侯玉波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
【推薦教輔書目】      
《心理學考研知識大全解》 王永平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20年
《心理學考研真題正解(統考版)》 王永平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20年
《心理學考研必勝優題庫》 王永平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20年
《心理學考研摸底預測四套卷》 王永平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20年
拓展書目電子資料包 學姐學長提供    

    一、考試基本要求
    本考試大綱適用于報考深圳大學教育碩士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督逃睦韺W》是為招收全日制教育碩士而設置的具有選拔功能的水平考試,其內容分為學習心理和教育心理兩個方面。它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考生對教育心理學各項內容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具有一定的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內容和考試要求
    (一)學習心理部分考試內容和考試要求:
    1、學習理論
    (1)理解、掌握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2)理解、掌握經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及應用;
    (3)掌握觀察學習和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意義;
    (4)掌握信息加工理論,感覺登記、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特點。
    (5)理解和掌握發現學習及意義學習的概念及意義
    2、學習過程與學習動機
    (1)掌握知識的分類、表征及獲得;
    (2)掌握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及知識對問題解決的影響;
    (3)掌握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
    (4)掌握遷移的概念及遷移的教育意義;
    (5)掌握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道理發展理論;
    (6)掌握學習動機的概念、理論與激發策略;
    (7)理解個別差異及教育意義;
    (二)教學心理考試內容和考試要求:
    1.掌握教學目標的定義及作用,教學目標陳述的原則
    2.掌握加涅的九大教學事件
    3.掌握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原理
    4.掌握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與成因,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理方法
    5.教學評價
    (1)掌握教學評價的概念、功能及原則
    (2)掌握教學評價的基本類型
    6.教師心理
    (1)掌握教師角色
    (2)掌握教師威信及建立途徑
    (3)掌握教師的教學能力
    (4)掌握教師的人格特征
    三、考試基本題型
    主要題型可能有:名詞解釋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等。試卷滿分為150分。
2021年深圳大學招收心理學學碩和應用心理專碩,招生簡章如下:

一、報考條件
(一)報名申請我校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人員,須符合《深圳大學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章程》相關規定。
(二)報名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4.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須在報名現場確認截止日期前取得畢業證書);
(3)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5.我校所有招生專業不接受同等學力人員報考。
6.我校部分專業(領域)對考生的工作年限、之前在高校學習的專業等有限制性要求,詳見《深圳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7.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取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并于復試前提交相應的書面證明。
注意:考生報名前應仔細核對本人是否符合報考條件,報考資格審查將在報名、復試及錄取階段進行,凡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將被取消報考、復試以及錄取等資格。
二、招生專業、招生人數、學制及學習方式
招生專業、招生人數詳見《深圳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招生專業目錄中公布的招生人數僅供參考,最終錄取人數以教育部實際下達招生計劃為準。
招生專業按類別可分為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
學術學位:學制3年,學習方式為“全日制”。
專業學位:學制2-3年,學習方式分兩種,分別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我校全日制專業均為脫產學習方式。
三、報名
(一)網上報名
報考2021年碩士研究生必須通過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以下簡稱“研招網”)進行網上報名。
1.網上報名時間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網上預報名時間為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報名流程
考生登錄研招網瀏覽報考須知,按教育部、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報考點以及報考招生單位的網上公告要求報名,凡不按要求報名、網報信息誤填、錯填或填報虛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試或錄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在報名期間,考生可自行修改網報信息。
推薦免試生報名流程詳見《深圳大學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章程》。
3.報考點選擇
(1)應屆本科畢業生原則上應選擇就讀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報考點;其他考生應選擇工作或戶口所在地省(區、市)的報考點。
(2)在深圳市參加初試且報考深圳大學的考生,報考點須選擇深圳大學(考點代碼:4427)。
4.注意事項
(1)報名期間將對考生學歷(學籍)信息進行網上校驗,并在考生提交報名信息三天內反饋校驗結果??忌毶暇W查看學歷(學籍)校驗結果。
未通過學歷(學籍)校驗的考生應及時到學籍學歷權威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在現場確認時將認證報告交報考點核驗。
(2)現役軍人報考地方或軍隊招生單位,以及地方考生報考軍隊招生單位,應事先認真閱讀了解解放軍及招生單位有關報考要求,遵守保密規定,按照規定填報報考信息。
(二)現場確認
所有統考生均須到報考點現場確認網報信息,并繳費和采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
現場確認時間、地點及程序請考生自行查閱所選報考點公告。
深圳大學報考點現場確認相關信息將于確認前公布在深圳大學研究生招生網。
、準考證打印
考生可于2020年12月19日至12月28日期間憑網報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研招網下載打印《準考證》。
、初試
初試由教育部組織在全國實行統一考試。考生憑下載打印的《準考證》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參加初試。
(一)初試時間: 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時間為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過3小時的考試科目在12月28日(8:30—14:30)進行。
(二)初試地點
由考生本人選定的報考點負責安排,詳見《準考證》或咨詢所選報考點。
深圳大學考點的考試地點安排以《準考證》為準。
(三)初試科目和初試科目考試大綱
初試科目詳見《深圳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初試科目考試大綱詳見《深圳大學2021年碩士生初試科目考試大綱及復試參考書目》。
(四)初試成績發布
初試成績可登錄深圳大學研究生招生網查詢。
、復試
復試由我校各招生學院(部)負責具體實施。
(一)復試采取差額形式,差額比例一般不低于150%,一般不高于200%。我校將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合格資格線”、各專業招生計劃和上線情況,確定我校各專業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分數線,并公布在深圳大學研究生招生網。
(二)復試時,我校各招生學院(部)對考生的報考資格進行審查,對不符合規定者,不予復試。
(三)復試包括專業課、英語、面試等,具體以復試前公布的相關信息為準。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會計(MPAcc)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的思想政治理論考試由招生學院在復試中進行,成績計入復試總成績,具體的復試內容和復試方式由學院根據教指委相關文件精神和專業特點制定。
(四)所有參加復試的考生在復試期間必須在我校指定的醫院進行體檢。
(五)有關復試內容、時間、地點、程序及其他具體要求詳見我校于復試前公布的《深圳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錄取須知》
、調劑
第一志愿上線考生數低于復試人數的專業方可接收調劑生參加復試,具體見我校公布的復試分數線及調劑辦法。
調劑基本條件:根據我校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目標,我校碩士研究生招生接收調劑生工作應堅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和寧缺毋濫的原則。報考非全日制專業的考生不可向全日制專業調劑。
其他調劑基本條件說明如下:
①符合本章程中規定的調入專業報考條件。
②初試成績符合第一志愿報考專業A類考生的《國家初試成績基本要求》。
③調入專業與第一志愿報考專業相同或相近,應在同一學科門類范圍內。
④考生初試科目應與調入專業初試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試全國統一命題科目應與調入專業全國統一命題科目相同。
⑤第一志愿報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會計、圖書情報、審計專業學位碩士的考生,在滿足調入專業報考條件的基礎上,可申請相互調劑,但不得調入其他專業;其他專業考生也不得調入以上專業。第一志愿報考法律(非法學)專業學位碩士的考生不得調入其他專業,其他專業的考生也不得調入該專業。報考臨床醫學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按相關政策調劑到其他專業,報考其他專業(含醫學學術學位)的考生不可調劑到臨床醫學類專業學位。
、錄取原則
嚴格執行招生政策和規定,嚴肅招生紀律,堅持公平、公正,維護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良好信譽和國家研究生學歷教育招生考試制度的公信力。根據考生初試、復試成績,政審情況及體檢結果,按照以下原則進行錄?。?br /> ①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擇優錄取、保證質量和寧缺毋濫。
②總成績為初試成績與復試成績之和。按總成績結合考生平時學習成績和思想政治表現、業務素質以及身體健康狀況擇優確定擬錄取名單。復試總分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數,按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如總成績相同,則按復試總分、面試總分、初試業務課總分、初試外國語、初試業務課一、初試業務課二科目順序從高分到低分錄取。
③調劑生與一志愿考生一起復試,共同排名。
具體規定可參閱我校于復試前公布的《深圳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錄取須知》。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予錄?。?br /> (一)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審查結果不合格者。
(二)復試總成績低于復試滿分60%者。
(三)不按時提交復試報到材料或報到材料弄虛作假者。
(四)未到我校指定醫院參加體檢或體檢不合格者。
(五)已接受其他學校待錄取者。
(六)未按規定時間調入人事檔案或者提交定向就業合同者。
(七)報名現場確認截止日期前未取得本科畢業證書者(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應屆本科畢業生除外)。
(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入學報到時(9月1日前)未獲得本科畢業證書者。
、錄取類別及就業
全日制脫產學習專業只招收非定向就業研究生。
非全日制學習研究生須選擇定向就業。定向就業的研究生(以下簡稱定向生)均須在被錄取前與招生單位、用人單位分別簽訂定向就業合同。定向生按定向合同就業,在學期間不轉工資、戶籍關系及人事檔案,無“全國畢業研究生報到證”。非定向就業的研究生須將人事檔案調入我校。畢業后按學校推薦、本人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就業。
十、學費和獎助學金
(一)學費
根據國家政策,凡被我校正式錄取的以全日制脫產方式學習的碩士研究生,學費標準為8000元/年;
以非全日制方式學習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費標準具體如下(均不含教材費、海外與本土學習行動等費用):
法律(法學):90000;
工商管理(MBA):198000元;
公共管理:99000元;
金融:學費共計人民幣78,000元;
會計:學費共計人民幣99,000元;
漢語國際教育:學費共計人民幣60,000元;
教育管理、學科教學(思政)、學科教學(語文)、學科教學(數學)、學科教學(英語):學費共計人民幣54,000元;
心理健康教育:學費共計人民幣72,000元。
(二)住宿費
以全日制脫產方式學習的碩士研究生,根據宿舍房源和住宿條件,800-1500元/人/年。非全日制學習的研究生學校不提供住宿。
(三)獎助學金
深圳大學依托地區經濟發展優勢,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通過提高待遇水平,吸引優質生源,鼓勵學生專心學業。
(1)國家助學金8000元/年;特設新生獎學金,推免生等優質生源可獲15000元新生特等獎學金;
(2)在評選國家獎學金、發放國家助學金、設置學業獎學金的基礎上,提高了優秀研究生干部獎學金的獎勵力度,新增荔研優學獎學金;
(3)為了貫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精神,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培養學生崇尚科學、銳意進取的創新、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學校人才、科研平臺等資源優勢,造就一批創新創業人才,學校特設立學生創新創業發展基金。研究生可申報研究生創新項目(一般項目)和重點項目;
(4)設有“鵬城獎學金”、“騰訊創始人創新獎學金”等一批社會(企業)獎學金;
(5)增加了研究生“三助”崗位數量,提高了崗位待遇;
(6)學校通過立項資助研究生科研創新課題、鼓勵導師提供科研津貼等形式吸引研究生參與高水平科研項目從而獲得資助;
(7)部分學院還設立1-2萬不等的優秀推免生學院獎學金。
按照我校獎助政策體系,以全日制學習方式的非定向碩士研究生一年獲得的獎助學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現優異的將不少于6萬元,如累計學校現有國家助學金、社會(企業)獎學金等,一年所獲獎助學金可超過10萬元。
獎助學金的具體情況見《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獎助體系(2021級)》。
(四)助學貸款與特困補助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我??蓞f助經濟困難的碩士研究生申請辦理國家助學貸款。對于特殊困難學生,學校設有特殊困難補助。

學院地址

深圳市深圳大學南校區理工樓L3-1236
0755-26976348
心理學 [0402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深圳大學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師范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2]心理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情緒與健康心理學
03認知神經科學
04心理測量與應用
招生人數: 39
考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312]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
備  注: 復試科目
[FS47]認知心理學;
心理學 [0402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深圳大學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師范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2]心理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情緒與健康心理學
03認知神經科學
04心理測量與應用
招生人數: 39
考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312]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
備  注: 復試科目
[FS47]認知心理學;

基本信息

專業名稱:心理學     專業代碼:040200     門類/類別:教育學     學科/類別:心理學

專業介紹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為例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當今心理學發展的多學科交叉研究趨勢更加突出,應用領域的研究不斷拓展,在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社會發展、提升人類生活質量、應對全球化和自然災害等領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為國家、社會甚至全球問題的解決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本學科于2018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獲心理學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下設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3個研究方向。該一級學科點自2001年始設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2003年始招教育學碩士(下設職業發展與職業生涯規劃方向),2011年獲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下設職業教育心理學特色二級學科)。本一級學科目前有專任教師17名,其中,教授5人,博士導師組成員2人,碩導9人,博士學位教師12名,海外留學經歷教師5人。該學科依托天津市重點學科及4個支撐平臺(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研究中心、中國職教學會職教師資與職業指導專業委員會),聚焦于職業教育與職場,在職業認知與測評、職業技能學習與競技、職業心理與職業指導等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獨有的辦學優勢和研究特色。

專業點分布

北京師范大學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武漢體育學院

專業院校排名

0402 心理學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參評23 所;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 也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 51 所(注: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學校代碼排列)。
序號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評選結果
1 10001 北京大學 A+
2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A+
3 10574 華南師范大學 A+
4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A-
5 10635 西南大學 A-
6 10065 天津師范大學 B+
7 10319 南京師范大學 B+
8 10335 浙江大學 B+
9 10511 華中師范大學 B+
10 10718 陜西師范大學 B+
11 10028 首都師范大學 B
12 10165 遼寧師范大學 B
13 10270 上海師范大學 B
14 10445 山東師范大學 B
15 90032 第四軍醫大學 B
16 10200 東北師范大學 B-
17 10345 浙江師范大學 B-
18 10414 江西師范大學 B-
19 10533 中南大學 B-
20 10542 湖南師范大學 B-
21 10558 中山大學 B-
22 10285 蘇州大學 C+
23 10394 福建師范大學 C+
24 10590 深圳大學 C+
25 10736 西北師范大學 C+
26 10135 內蒙古師范大學 C
27 10346 杭州師范大學 C
28 10475 河南大學 C
29 10663 貴州師范大學 C
30 11078 廣州大學 C
31 10003 清華大學 C-
32 10043 北京體育大學 C-
33 10094 河北師范大學 C-
34 10183 吉林大學 C-
35 10366 安徽醫科大學 C-
36 10446 曲阜師范大學 C-

基本信息

專業名稱:心理學     專業代碼:077100     門類/類別:理學     學科/類別:心理學

專業介紹

中山大學為例
請查閱中山大學相關招生院系的網頁。

專業點分布

魯東大學 中山大學

專業院校排名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參評23 所;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 也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 51 所(注: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學校代碼排列)。
序號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評選結果
1 10001 北京大學 A+
2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A+
3 10574 華南師范大學 A+
4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A-
5 10635 西南大學 A-
6 10065 天津師范大學 B+
7 10319 南京師范大學 B+
8 10335 浙江大學 B+
9 10511 華中師范大學 B+
10 10718 陜西師范大學 B+
11 10028 首都師范大學 B
12 10165 遼寧師范大學 B
13 10270 上海師范大學 B
14 10445 山東師范大學 B
15 90032 第四軍醫大學 B
16 10200 東北師范大學 B-
17 10345 浙江師范大學 B-
18 10414 江西師范大學 B-
19 10533 中南大學 B-
20 10542 湖南師范大學 B-
21 10558 中山大學 B-
22 10285 蘇州大學 C+
23 10394 福建師范大學 C+
24 10590 深圳大學 C+
25 10736 西北師范大學 C+
26 10135 內蒙古師范大學 C
27 10346 杭州師范大學 C
28 10475 河南大學 C
29 10663 貴州師范大學 C
30 11078 廣州大學 C
31 10003 清華大學 C-
32 10043 北京體育大學 C-
33 10094 河北師范大學 C-
34 10183 吉林大學 C-
35 10366 安徽醫科大學 C-
36 10446 曲阜師范大學 C-

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深圳大學考研分數線、深圳大學報錄比、深圳大學考研群、深圳大學學姐、深圳大學考研真題、深圳大學專業目錄、深圳大學排名、深圳大學保研、深圳大學公眾號、深圳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深圳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深圳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

深圳大學心理學考研 推薦

深圳大學研究生學姐


加學姐,獲免費答疑,進考研群
深圳大學考研網由深圳大學研究生維護,發布最新的深圳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還提供深圳大學研究生1對1輔導和考研真題等服務,有問題請加微信溝通。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深圳大學心理學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購買指南 發貨信息 關于我們 - 研究生兼職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毛片不卡 |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 欧美一级毛片香蕉网 | 亚洲欧美视频网站 |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爱福利极品盛宴 | 久久99久久 | 99午夜高清在线视频在观看 |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高清免费观看 | 午夜伦4480yy妇女久久久 |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麻豆国产96在线 | 日韩 | 伊人黄网 | 久久精品免观看国产成人 | 成年人免费大片 | 日日爽夜夜操 |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_中 | 久章草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8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资源在线免费观看 | 色一级片| 两性午夜视频 | 偷拍亚洲欧美 |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 欧美一区二区高清 | 欧美另类自拍 |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中中文 | 午夜丝袜美腿福利视频在线看 | 国产麻豆入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 | 日韩在线手机看片免费看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 色午夜在线 |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女人被黑人猛躁进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