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簡介

發布時間:2020-06-04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簡介

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簡介 正文

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培養體系。學院學術梯隊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學院現有教職工164人,其中專職教師133人,教授25人,副教授6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84人,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學位23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訪學經歷5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人,“中國光谷3551人才”1人,學校“15551工程”5人,學校青年拔尖人才3人,青年教學名師12人。學院在校普通本科生2000余人,碩士生500人左右,博士生70余人,留學生140余人,擁有教學、科研實驗室7000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3000余臺套。 
  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軟件工程”(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湖北省支柱產業專業、湖北省綜合試點改革計劃)、“物聯網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五個本科專業。具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計算機技術”和“軟件工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計算機應用技術”高校教師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為湖北省重點學科。 
  學院形成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致力于交通、汽車和材料等行業,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智能方法與智能系統”、“數據技術及其應用”、“云計算理論及技術”、“可信安全物聯網技術”等穩定而有特色的學科研究方向,已建成“武漢理工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出版融合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國家藏文化數字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交通物聯網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出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知識服務湖北省工程技術中心”、“數字出版湖北省工程技術中心”、 “湖北省校企共建光傳輸及通信網絡管理系統研發中心(武漢理工大學-武漢NEC)”、“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武漢理工-中軟國際)”、“計算機類湖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基地,在解決理論與工程實踐問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學院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和企業聯合項目。近五年的年均科研經費達到2100萬元以上。主持的縱向項目逐年遞增,學院承擔過的國家支撐計劃課題(包括子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共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共35項;近五年共獲批71項省部級項目,其中有22項來自于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項目;26項來自于省科技廳項目,省重大項目1項;省高技術專項1項(100萬/項);3項技術創新專項;科技支撐1項;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近三年被SCI、EI、ISTP收錄論文近300篇;近五年獲專利授權51項;軟件著作權登記167余項;近五年學院教師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1項。  
  學院全面實施“卓越人才培養工程”,是學校首批“三項教育”示范項目學院和就業工作“起航計劃”試點學院,并已經與華為、中軟國際、上海普元、東華軟件等大型企業共建了實驗實訓基地。學院從學生個體興趣與潛質的差異出發,重點依托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內外科技競賽、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等平臺,著力推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科技創新團隊階梯化、指導專業化,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并以此作為學風建設突破口,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2015年—2018年,學院學生獲得國際/國家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20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400余項,本科生參與科技競賽和創新項目研究呈蓬勃發展態勢。 
  學院以學生成才與發展為根本需求,以思想成長和能力提升為突破口,積極開展了包含思想教育、科技創新、文體發展、志愿服務、就業創業等各方面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特色黨建活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富有專業特色的計算機科技文化節已成功舉辦十七屆,廣受學生歡迎;組織學生赴上海、貴州、大連、長沙、煙臺等多地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和企業實習,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蛋蛋在行動”志愿者義務支教團隊獲得暑期社會實踐全國二等獎、湖北省社會實踐省級優秀團隊、校級志愿服務優秀示范項目、理工青年十大精英團隊、武漢理工大學公益擂臺賽特等獎以及湖北省荊楚達人志愿服務十佳團隊提名獎等多項榮譽,多次被人民網、鳳凰網、中國青年網等多家省市級媒體爭相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學院畢業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深受社會好評,社會需求旺盛。社會需求人數和畢業人數之比達15:1以上,位居學校前三。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移動應用、網絡通訊、金融軟件開發、電子商務等相關工作,畢業生的去向多為知名世界500強企業,如:微軟、甲骨文、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國內外IT巨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核電等知名央企;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各大國有或商業銀行;特別優秀者進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外交部、國家安全局等政府機關工作。畢業生起薪在學校工科專業中名列前茅,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滿意度較高。同時學院以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為發展目標,以大力推進創業工程為發展內涵,積極構建了以“意識喚醒、項目培育、企業孵化”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創業扶持體系,為學生提供創業場地、創業輔導、資助落實等專業化服務,正有效形成能體現專業特色、提升專業能力的創新創業項目,助力學生職業成長。近年來學院本科生就業率穩定在97%以上,研究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 
    
  專業簡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方法和專業實踐技能,“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具有一定國際視野,能夠在教育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技術和行政管理單位以及建工建材、交通、汽車與信息等行業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分析與設計、研究與開發、應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離散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編譯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 
  專業特色課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基礎與編程綜合實驗、面向對象與多線程綜合實驗、算法分析與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綜合實驗、人工智能。 
    
  軟件工程專業 
  軟件工程專業以國民經濟和行業信息化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優良人文道德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系統地掌握現代軟件工程的基本理論和設計方法,能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軟件工程問題,能根據工程需要自發學習并優化自身的理論知識體系,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一定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軟件工程科研、技術及管理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離散結構、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與系統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編譯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軟件工程基礎、軟件設計與體系結構、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 
  專業特色課程:Web技術、嵌入式系統應用、人機智能交互技術、軟件工程經濟學、UML建模技術、敏捷軟件開發、信息安全。 
    
  物聯網工程專業 
  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擁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掌握物聯網工程所需的計算機、自動化和通信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勝任物聯網領域的科學研究、系統分析與設計、技術開發與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并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計算機組成與系統結構、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Java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嵌入式系統應用、物聯網工程概論、物聯網控制基礎、物聯網工程與組網技術等。 
  專業特色課程:射頻識別與傳感器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與應用、云計算與服務計算、物聯網應用開發。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人文精神、社會責任感、工程職業道德、國際視野和工程實踐經歷,系統地掌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領域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知識,能勝任大數據及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設計開發與分析等多方面工作,并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及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數據科學導論、數學分析、概率與統計、高等代數、數據結構及算法、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數據存儲、大數據架構與模式、數據通信與網絡、人工智能概論。 
  專業特色課程:非結構化數據庫、并行計算、大數據隱私與安全、最優化理論與方法、統計模擬與R語言、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可視化、空間數據庫及其應用等、Python數據處理編程。 
    
  人工智能專業 
  人工智能專業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工程職業道德、國際視野和工程實踐學習經歷,具有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思維、數理知識,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知識,具備人工智能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創新創業等能力,掌握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工作所需的相關科學知識和管理知識的高素質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數學類核心課程、計算機類核心課程和人工智能核心課程,數學分析,概率與統計,隨機過程,離散數學,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與編譯原理,數據管理與組織,算法分析與設計,最優化理論與方法,人工智能導論,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多智能體系統,知識工程,認知科學。 
  專業特色課程:智能規劃,數據挖掘,博弈論,數字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可視分析,類腦計算,三維視覺,智能汽車互聯技術,智能語音處理,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倫理與法治,虛擬現實,智能船舶,智能交通系統,生物信息學。 
武漢理工大學

添加武漢理工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武漢理工大學考研分數線、武漢理工大學報錄比、武漢理工大學考研群、武漢理工大學學姐微信、武漢理工大學考研真題、武漢理工大學專業目錄、武漢理工大學排名、武漢理工大學保研、武漢理工大學公眾號、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武漢理工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武漢理工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wuhanligongdaxue/yanjiushengyuan_316320.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