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生態學研究生培養方案

發布時間:2020-06-24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生態學研究生培養方案

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生態學研究生培養方案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生態學研究生培養方案 正文


環境生態學(0713Z4)

Environmental ecology

 

(一)學科簡介

環境生態學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基礎,結合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  與受人干預的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性。重點探討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理、  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環境保護對策。
西南林業大學生態學學科歷史悠久,發端于1939年云南大學的森林系,是西南林業大學傳統優  勢學科之一。199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6年成為校級重點學科,2011年獲批為云南省“十二五”    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2016年成為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和云南省一流學科建設的A類高原學科。   環境生態是生態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于2017年獲批設置,下設流域水污染防治、污染物環  境行為、土壤污染治理三個研究方向,緊扣云南及國家面臨的流域水污染、土壤污染修復等生態環  境問題,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全面推進污染防治、加強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及流域水環境綜  合治理、加大土壤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生態二級學科共有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有10余人,具有環  境工程、環境科學、生態學、土壤學等相關專業背景,是一支學術梯隊完善、學緣結構合理的教學  科研團隊。本學科擁有省級創新團隊1個、校級創新團隊2個,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校級  研究中心3個等教學科研平臺,擁有環境監測實驗室、大型儀器分析室、污染模擬控制實驗室在內的  近千平方米的實驗室。環境生態的研究生畢業后可從事環保、國土資源、林業、農業等部門的行政  管理工作、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科研單位及生產部門的科技工作,各級技術推廣單位的技  術管理和推廣工作,各層次的生態環保、生態工程的設計和建設工作,區域環境保護、規劃、設計、  建設及管理工作。

(二)培養目標

1. 德育目標
堅持立德樹人的培養方針,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教學環節,為美麗中國  建設和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和實干精神的專業人才。
2. 專業能力目標
(1) 具有扎實的生態環保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生態環保方面的新理論、新  工藝和新設備的研究和開發能力,具有進行生態修復工程、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及運營管理能力,  掌握學科領域的發展前沿動態。
(2) 能熟練地應用一門外國語進行聽說讀寫。
(3) 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4) 具有很強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具有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很好的科技論文  寫作能力,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
(5) 能夠獨立承擔與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相關的教學、科研、規劃設計、監測評價、  管理等工作。

(三)培養方式

采取導師負責與導師組、學科團隊、行業專家聯合指導等多樣化的方式培養研究生。

(四)學習年限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制為 3 年。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行彈性修業(學習)年限,全日制學
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最長為 5 年,非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最長學習年限為 6 年。學習年限期滿,未畢業者按自動退學處理。

(五)學科(研究)方向

結合國家及地區社會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需求,依據我校專業技術特點、區位優勢、師資力量,  環境生態二級學科設置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1. 流域水污染防治
主要開展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管理措施研究,重點聚集高原湖泊流域水污染過程、高原  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控制理論及技術、農村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控、人工濕地技術、流域中新型污染物  的污染特征及治理、流域環境規劃等方面。
2. 污染物環境行為
針對當前水、土壤等環境體系中的污染問題,開展營養鹽、有機污染物、重金屬、PPCPs    等新型污染物在環境介質中遷移、轉化及歸趨研究,探究其物理效應、化學效應及生物效應。
3. 土壤污染治理
主要開展云南紅壤區的土壤污染特征及調控、污染場地健康及環境風險評估、污染場地修復技  術、農田污染土壤治理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理論、技術及工程應用研究。

(六)學分要求與課程、必修環節設置

本學科總學分最低要求為 28 學分,包括課程學習 23 學分和必修環節 5 學分。

1. 課程設置

本學科課程學習的學分最低要求為 23 學分,其中學位課學分要求為 17 學分,選修課學分基本
要求為不少于  6    分,選修課可從全校同層次研究生課程中選修,分為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課
程學習原則上要求在第 1 學年之內完成。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類別
 
序號
 
課程名稱
 
學時
 
學分
開課學期 考核方式  
備注
 
 
 
 
 
學位課
 
公共課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36 2 2 考試  
[2] 自然辯證法概論 18 1 1 考試  
[3] 碩士生第一外國語 144 6 1、2 考試  
 
 
專業課
[4] 現代生態學 32 2 1 考試  
[5] 生態學研究方法 32 2 1 考試  
[6] 環境生態學 32 2 1 考試  
[7] 環境污染控制技術 32 2 1 考試 精品課
 
 
 
 
 
 
 
 
 
 
 
 
選修課
 
 
 
 
 
方向選修課
[8] 污染生態學前沿與應用 32 2 1 考查  
[9] 流域水環境學 32 2 2 考查  
[10] 面源污染控制原理與實踐 32 2 2 考查  
[11] 土壤生態學 32 2 1 考查 雙語課程
[12] 環境化學 32 2 2 考查  
[13] 恢復生態學 32 2 1 考查  
[14] 環境儀器分析 32 2 2 考查 提高實驗技能課程
[15] 土壤污染防治 32 2 2 考查  
 
 
 
公共選修課
[16] 多元統計分析與應用 48 3 2 考查  
[17] SCI 論文寫作 32 2 2 考查 全外文課程
[18] 生態監測與評價 32 2 2 考查  
[19] 森林水文學 32 2 2 考查  
[20] 3S 技術與應用 32 2 2 考查  
[21] 生物大數據挖掘 32 2 2 考查  
 
必修環節
[22] 開題報告   1 3    
[23] 實踐訓練   2      
[24] 學術交流與討論   2      
 
要求及說明:
(1) 課程學習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擴展學生在相應學科領域知識的深度和寬度,使學生掌握本門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同時具備適應社會需要的發展潛力。各學科設置的課程  體系要有足夠的縱深度和寬廣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課程學習分為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部分。
①政治課和外語課由研究生院統一設課。其中政治理論課 2 門,碩士生第一外國語門,具體設課方式、授課內容及考核方式參照教育部相關文件執行;
②碩士研究生學位課中專業課要求設置合理,以使學生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

 
 
 
 
 
統的專門知識。
③選修課是為拓寬碩士研究生的知識領域,增加研究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和發展潛力設置的,  給研究生在選課上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進學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個性發展。選修課只   需列出本學科開設的、或者推薦學生選修的其他課程。
(3) 考核方式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考試分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考查主要指課程論文、競賽及各類設計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學位課的考核要求以考試方式為主。無論考試與考查,均可結合  平時考勤、課堂小測試等綜合評定給出成績。
(4) 對于同等學力和跨學科考取的碩士生,應在導師指導下自學補修 2~3 門本科核心課程, 如環境工程原理、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補修的本科課程不計成績不計學分。

2. 培養環節

(1) 培養計劃(在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研究生培養計劃,各學院、學科可提出具體  要求)
碩士生入學后兩個月內,導師(組)應根據學科專業培養的要求,結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個  人情況,指導研究生做好個人培養計劃。培養計劃由學科負責審定,經學院負責人批準后執行,并  分別在學院和研究生院備案。
(2) 學術交流與討論(2 學分)
學術研討應貫穿于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凡已招收研究生的學科、專業,須定期組織學  術研討活動,每個學科點每學期舉辦研討活動的次數不少于 5 次,研究生必須按要求在研討活動上
作專題報告;研究生在讀期間須參加與本學科專業相關的省級或以上學術會議至少  1  次。相關學科點將對研究生在參加學術研討過程中應作專題報告次數以及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報告和講座的次數  進行過程管理和登記。該環節考核通過后,記 2 學分。
(3) 開題報告(1 學分)
碩士生開題報告應在導師指導下,在查閱文獻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最晚于入學后第三學期結  束前完成。開題報告書應首先獲導師認可通過,并在舉行開題報告會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組成員審閱  后方可參加開題。開題報告應由考核小組進行論證,開題報告通過者,以書面形式交至所在學院審  批后備案。具體要求按《西南林業大學關于學術型研究生開題報告的規定(修訂)》執行,各學科要  制定詳細的考核評價標準。開題報告未通過者,在一定時間內(兩次開題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三個  月)重新開題,2 次不能通過者,則學籍自動順延一年;順延期滿仍未重新開題或第 3 次開題未通過者,按退學處理。開題報告通過后計 1 學分。
(4) 中期考核
碩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學后第四學期內,由所在學院統一安排,各相關負責人組織和實施。  審查小組應對其思想品德、課程學習和科研能力三方面進行全面考查,并根據考核結果進行預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審核、備案。具體要求按《西南林業大學關于學術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規定
(修訂)》執行。

 
 
 
 
 
(5) 實踐訓練(2 學分)
包括科研實踐、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形式,要求結合本學科專業特點和碩士生  培養要求進行。碩士生在校期間應參加實踐訓練。時間不少于 40 個學時或 20 個工作日,以培養碩士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實踐訓練分為以下四種形式,每位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參加其中一項活  動。每學年實踐結束,研究生須提交一份書面的科研進展報告或實踐報告,經導師考核認定合格后,  計 2 學分。
科研實踐:參加課題研究;進行工程設計或工程試驗;協助企業、科研單位及本學科解決生產、  管理及科研中的技術問題等。
教學實踐:可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如輔助導師參加大學生的某個章節教學、輔導、指導實習、  實驗、指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輔導答疑、批改作業、主持課堂討論等。
管理實踐(含助管):參加學校各管理部門的部分行政及教學管理工作。勤工助學:到用人單位兼職,擔任管理、技術和勞務等工作。
(6) 形勢與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除將其相關內容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之中外,主要采  取專題報告的形式進行,與貫穿培養過程的前沿講座相結合。一年級研究生每學期參加專題講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業不少于 2 次。該課程每學期考核成績由聽課考勤和作業成績構成并納入研究生必修環節,總成績為各學期考核平均成績,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負責統計并錄入成  績。成績合格者,視為通過該環節。

(七)學位論文或畢業論文

學位論文應如實反映碩士生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的研究工作;論文應闡明選題的目的和學術  意義,或對社會發展、文化進步及國民經濟建設的價值;論文作者應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國內外發展  動向的基礎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點,對所研究的課題應有新的見解。發表學術論文要求按照《西南  林業大學關于學術型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發表學術論文的暫行規定》。
碩士生應按照《西南林業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范》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撰寫學位論文、  接受同行專家評審及申請論文答辯。
(八)其他要求無。

(九)學位類型

學位論文按照西南林業大學有關規定組織送審和答辯,經答辯委員會審查通過,并經學校學位  評定委員會討論批準后,可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西南林業大學

添加西南林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西南林業大學考研分數線、西南林業大學報錄比、西南林業大學考研群、西南林業大學學姐微信、西南林業大學考研真題、西南林業大學專業目錄、西南林業大學排名、西南林業大學保研、西南林業大學公眾號、西南林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西南林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西南林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xinanlinyedaxue/yanjiushengyuan_340898.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