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簡介

發(fā)布時間:2020-04-21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簡介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簡介 正文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專業(yè)代碼:030405)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學科是民社學院辦學時間較長的學科,屬于廣西區(qū)重點學科民族學之下的四個二級學科之一。2000年以來,我院開始招收民族學專業(yè)碩士生,并注意培養(yǎng)該研究方向的碩士生,2006年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yè)碩士學位授權資格。
本學科在藝術人類學、民族藝術與文化變遷、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研究領域處于國內前沿地位,學科特色和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學科特色
1.鮮明的專業(yè)定位。本專業(yè)從民族學及人類學的角度,結合藝術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針對民族藝術與文化變遷的內在關聯,分析各門類藝術形態(tài)的本體特征,探索民族藝術的民族性、活態(tài)性與多樣性,解讀民族藝術發(fā)展變遷的文化進程,進而從整體性與聯系性的視角在把握族群社會、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基礎上考察、研究民族藝術本體及其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探索民族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2.在學科方向和研究內容上,凝練出藝術人類學、民族藝術與文化變遷、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三個方向,其中“藝術人類學”以中國各地域少數民族紛繁復雜的藝術形態(tài)在當下的發(fā)展狀況、文化內涵及價值等為研究對象,通過藝術人類學的視角、理論與方法,結合各門類藝術形態(tài)的本體特征,考察與探索民族藝術的多樣性、民族性、社會性與時代性。“民族藝術與文化變遷”立足于跨學科的學術視野,以中國各民族藝術的歷史發(fā)展與文化變遷為研究對象,將族群的多元藝術生態(tài)作為族群歷史的重要闡釋方式,解讀少數民族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和文化變遷。“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民族藝術的傳承發(fā)展為研究原點,學術視野拓展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整體性、活態(tài)性和聯系性的視角,對民族藝術的藝術形態(tài)及其內容之間的廣泛關聯與文化特質開展考察與研究,探索民族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
3.在學科研究方法上,提倡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具有民族學、人類學、藝術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特點,倡導田野調查與實證研究,力求理論與實踐相契合。目前已在廣西等地建立了五個田野調查實習基地或協作點。
4.在學科研究成果上,取得了一批有較高水準的學術成果。近年來,本學科在民族地區(qū)精神文明建設、民族藝術保護傳承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提升學術和服務社會方面均有成效。
5.在碩士人才培養(yǎng)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本學科非常注重學生的田野調查和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有的在讀研究生多次獲得本校研究生論文競賽獎,有的優(yōu)秀碩士畢業(yè)論文專著獲得出版社出版。
(二)學科優(yōu)勢
1.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本學科現已形成多個研究方向的導師群,是全國研究民族藝術教研人員優(yōu)勢較為明顯的團隊。在藝術人類學、民族藝術與文化變遷、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研究等領域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和較高水平,學生培養(yǎng)質量較高,為學科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較高的起點。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學科帶頭人廖明君教授,是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民社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2014年任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民族藝術》雜志主編,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廣西壯學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廣西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主持《珠江流域少數民族銅鼓藝術與非遺保護》《壯族藝術的人類學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tǒng)調查與研究》子課題《壯族、瑤族、侗族》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在民族文化、藝術人類學、非遺保護、古典文學等研究領域發(fā)表文論百余萬字,出版《壯族自然崇拜文化》《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讀》《壯劇》《多維視野中的藝術對話》《壯族始祖:創(chuàng)世之神布洛陀》《銅鼓文化》《劉三姐歌謠·古歌卷》《生死攸關——李賀詩歌的哲學解讀》等多部專著,多次獲得省部級社科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所主編的《民族藝術》雜志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權威學術期刊[RCCSE],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
2.成果的族群性、地緣性、國際性及學科相互滲透特色突出。本學科在民族藝術、建筑藝術、邊疆古代民族崖畫、民族音樂等研究領域,能突破傳統(tǒng)民族學、人類學和藝術學的研究模式,研究視野涉及民族藝術的源流、文化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tǒng)與現代融合等問題;其成果對于西部大開發(fā)、泛北部灣地區(qū)、中國-東盟交流與合作發(fā)展、社會轉型、社會文明建設等現實問題,都可以提供相關的學術理論基礎并產生直接轉化作用。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廖明君研究員的“藝術人類學”、“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覃彩鑾的“古代民族崖畫”與“壯侗民族建筑文化”,吳寧華教授、吳巧副教授的瑤族音樂,覃慧寧副教授和譚靜老師的民族藝術等系列研究,充分展現了本學科在民族藝術和藝術人類學研究領域中的發(fā)展態(tài)勢。
 (三)發(fā)展前景
1.對解決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文明建設與和諧發(fā)展問題有重要意義。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引起國家各級政府和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推動民族藝術學科的建設發(fā)展,對促進社會轉型時期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人才,服務于社會發(fā)展。目前相關專業(yè)人才相對欠缺,因此,促進民族藝術學學科的建設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人才,服務于社會發(fā)展。
(四)學位點導師
經過多年建設,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學科教學和科研水平有較大提高,是一個具有較好發(fā)展前景的學科。現有碩士生導師4人,其中教授2人,兼職教授1人,副教授1人,有博士2人。方向負責人為廖明君教授。
廣西民族大學

添加廣西民族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廣西民族大學考研分數線、廣西民族大學報錄比、廣西民族大學考研群、廣西民族大學學姐微信、廣西民族大學考研真題、廣西民族大學專業(yè)目錄、廣西民族大學排名、廣西民族大學保研、廣西民族大學公眾號、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廣西民族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廣西民族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m.btfokj.cn/guangximinzudaxue/yanjiushengyuan_254448.html

推薦閱讀